台灣三角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台灣三角楓 |
中文名稱:台灣三角楓 拉丁學名:Acer buergerianum Miq. var. formosanum (Hayata ex Koidz.) Sasaki 界:植物界 門綱: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科:無患子目、 科:槭樹科 屬:槭樹屬 |
台灣三角楓,學名 Acer buergerianum Miq. var. formosanum (Hayata ex Koidz.) Sasaki,屬於槭樹科、槭樹屬,葉片卵形, 4-10 * 4-6 厘米,淺3裂; 裂片三角狀心形。 翅果的翅2.5-3厘米,翅張開成鈍角或者近水平。本變種與原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的葉系薄紙質、卵形或橢圓形,基部近於圓形或心臟形,不分裂或淺3裂,側裂片短而鈍尖,翅果長2.5-3厘米,張開近於鈍角或水平。花期不明,果期9月。產中國台灣北部至中部。生於沿海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基隆。 [1]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5-10米,稀達20米。樹皮褐色或深褐色,粗糙。小枝細瘦;當年生枝紫色或紫綠色,近於無毛;多年生枝淡灰色或灰褐色,稀被蠟粉。冬芽小,褐色,長卵圓形,鱗片內側被長柔毛。
葉紙質,基部近於圓形或楔形,外貌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0厘米,通常淺3裂,裂片向前延伸,稀全緣,中央裂片三角卵形,急尖、銳尖或短漸尖;側裂片短鈍尖或甚小,以至於不發育,裂片邊緣通常全緣,稀具少數鋸齒;
裂片間的凹缺鈍尖;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或淡綠色,被白粉,略被毛,在葉脈上較密;初生脈3條,稀基部葉脈也發育良好,致成5條,在上面不顯著,在下面顯著;
側脈通常在兩面都不顯著;葉柄長2.5-5厘米,淡紫綠色,細瘦,無毛。花多數常成頂生被短柔毛的傘房花序,直徑約3厘米,總花梗長1.5-2厘米,開花在葉長大以後;
萼片5,黃綠色,卵形,無毛,長約1.5毫米;花瓣5 ,淡黃色,狹窄披針形或匙狀披針形,先端鈍圓,長約2 毫米,雄蕊8,與萼片等長或微短,花盤無毛,微分裂,位於雄蕊外側;
子房密被淡黃色長柔毛,花柱無毛,很短、2裂,柱頭平展或略反卷;花梗長5-10毫米,細瘦,嫩時被長柔毛,漸老近於無毛。翅果黃褐色;小堅果特別凸起,直徑6毫米;
翅與小堅果共長2-2.5厘米,稀達3厘米,寬9-10毫米,中部最寬,基部狹窄,張開成銳角或近於直立。花期4月,果期8月。
本變種與原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的葉系薄紙質、卵形或橢圓形,基部近於圓形或心臟形,不分裂或淺3裂,側裂片短而鈍尖,翅果長2.5-3厘米,張開近於鈍角或水平。花期不明,果期9月。
分類文獻
Acer buergerianum Miq. var. formosanum (Hayata ex Koidz.) Sa. saki, List Pl. Formosa 275. 1928; Rehd. in Journ. Arn. Arb. 18: 216. 1937; Fang in Cobtrib. Biol. Sc. Soc. China bot. ser. 11: 128. 1939; Li, Wood. Fl. Taiwan 487. 1963.——A. trifidum var. formosanum Hayata ex Levl. in Bull. Soc. Bot. Fr. 53: 593. 1906, nom. nud; Koidz. in Journ. Coll. Sc. Tokyo 32 (1): 30. 1911.——A. buergerianum subsp. formosanum (Hayata ex Koidz.) E. Murr. et L. A. Eauen. in Not. Bot. Gard. Edinb. 2l: 287. 1967.
產地生境
產我國台灣北部至中部。生於沿海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基隆。
● Mixed forests; sea level to 100 m. C and N Taiwan. ● 混交林;海平面到海拔100米C 和N台灣。
標本鑑定信息
學名 Acer buergerianum Miq. var. formosanum (Hayata ex Koidz.) Sasaki 中文名 台灣三角槭
鑑定人 林哲緯 鑑定時間 19741026
採集信息
採集人 呂勝由 採集號 2386 採集時間 採集地 中國 台灣省
海拔 150 生境 習性 物候期 無花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