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空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台灣空戰、台灣沖航空戰或台灣近海航空戰(日語:台灣沖航空戦,英語:Formosa Air Battle)發生於1944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地點位於台灣本島及台灣東方海上,是日本軍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之間爭奪制空權的一連串大規模空戰,此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空戰[1]。
由於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逼近台灣海域求戰,目標是摧毀台灣的空防設施,儘管地面攻擊因為台灣秋冬季節多雲多雨的天氣而乏善可陳,不過日軍在作戰中以為美軍要直接攻打,投入大量戰機、轟炸機以求殲滅美軍航空母艦艦隊,反遭美軍航母保護網痛擊蒙受沉重損失,致使日軍在後續的菲律賓戰役缺乏足夠戰機掩護部隊,使聯合艦隊後續發動的萊特灣海戰遭受重創,使日軍失去幾乎所有海上力量。
背景
菲律賓海海戰時,美國海軍以馬里亞納獵火雞之佳績,大肆殲滅日軍艦載航空部隊,占領塞班島後,日軍打造的絕對國防圈遭到撕裂。為了填補防禦缺口,帝國海軍組建以陸上基地為出發地,對海上艦隊實施大規模攻擊的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航空艦隊,其戰鬥方針以夜間空襲為主要攻擊戰術。第二航空艦隊對美軍攻擊的戰術設計則稱為捷號作戰,捷號作戰設計有四種想定,分別對應美軍從菲律賓、本州至九州、九州至台灣、北海道等地的空襲。
而美國在拿下塞班島後,海軍曾對下一波奪占目標出現想法分歧,包含台灣、印尼、菲律賓與沖繩各島作討論,最終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提出收復菲律賓的方案為戰略攻擊方向,為君王二號作戰;不過,為了讓登陸雷伊泰島美軍得到全面空優掩護,1944年10月5日第三艦隊指揮官小威廉·海爾賽得到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指示:「對台灣島軍事設施及港口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在台灣島進行騷擾行動。
1944年10月10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首先對沖繩發動空襲(十・十空襲);當日,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正在台灣視察,豐田司令在相關情報匯整中知道38特遣艦隊的空襲將會為美軍登陸部隊開道。 但是豐田在當天還不曉得美軍的目標是何處,因此僅只是第二航空艦隊執行捷一號、捷二號作戰;為了避免空中狙殺聯合艦隊長官一事重演,在日本本土的聯合艦隊指揮體系由參謀長草鹿龍之介主導指揮反擊,第二航空艦隊司令官福留繁則將他手下約470架部署在九州至台灣沿線機場的戰機逐漸集結至台灣,位於菲律賓的第四航空軍也開始加強戰備;日軍在美國航艦發動攻擊前已經持續摸索美軍位置,但並沒有明確推估美軍數量;但日軍理解美軍打算切斷日本南方的占領區與本土,一定會南下支援橫斷作戰,因此在日本標準時間10月11日早上開始對西太平洋進行大規模索敵,配備對海搜索雷達的日本偵察機很快的得知艦隊方位,同日下午1830時聯合艦隊發布12日作戰目標概要,下令日本海軍第七六二航空隊(T攻擊部隊)在晚上由沖繩起飛,趁黑夜及薄暮時刻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發動攻擊[2]。
視頻
台灣空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太平洋戰爭最後一場大型空戰導致二戰日軍遭受重創,撕裂日方防守 ,愛奇藝, 2019-05-10
- ↑ 萊特灣海戰(二)——決戰前夕:台灣海航空戰與萊特島登陸 ,微博,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