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銀行大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銀行大樓又稱中國農民銀行大樓或工藝大樓,是一幢位於上海外灘16號的具有日本近代西洋風格的歷史建築。其處於九江路、中山東一路口,南鄰上海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北鄰字林大樓,最初是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在上海建造的辦公大樓[1]。台灣銀行大樓在1924年開始建造,由德和洋行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承建,1927年建成。1994年,大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現在由招商銀行外灘支行使用。

歷史

大樓所在地原是一幢由瑪禮遜洋行設計的東印度式假4層磚木房屋,為滙豐銀行所擁有。日資台灣銀行1911年在上海設立分行後曾長期租用此樓辦公。之後,銀行將大樓買下。因舊樓山牆不夠牢固,不具備作為銀行辦公樓使用的條件,故於1924年拆除舊樓,建造新樓。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農民銀行入駐大樓。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農民銀行,並於之後更名為工藝大樓。招商銀行入住前,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曾在此辦公。

建築特色

台灣銀行大樓共四層,占地96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8平方米。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日本近代西洋式風格[2],但同時又廣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國建築的長處。在大樓的東立面配有四根愛奧尼式圓柱,頗有古典主義建築的特徵。雖然這些柱子與希臘神廟相比略微簡樸,如柱頭應有的「髮捲」的曲線渦卷被直線勾勒的回紋圖案所替代,但這一希臘神廟式的建築風格在外灘卻算得上是獨一無二的。此外,其它三面每面都還有一排方壁柱。

整幢建築有種下大上小的感覺,是因為建築原高三層,後夾層為4層。三層、四層的層高要遠小於一二層,窗框基本為平拱形。

視頻

台灣銀行大樓 相關視頻

《上海建築百年》第十五輯 台灣銀行大樓

參考文獻

  1. 外灘16號 台灣銀行大樓,新浪網, 2010-7-29
  2. 轉載上海歷史建築/台灣銀行舊址,新浪博客 , 20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