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鼠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鼠李(學名:Rhamnus formosana),為雙子葉植物綱、鼠李科、鼠李屬下、的一個植物種。多生於闊葉林和灌叢中,海拔1000米,特產中國國台灣(台北、台中和南部)。

  • 中文學名 台灣鼠李
  • 拉丁學名 Rhamnus formosana Matsum.
  • 別 稱 桶鈎藤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鼠李目
  • 鼠李科
  • 鼠李族
  • 鼠李屬
  • 亞 屬鱗芽亞屬
  • 分布區域 中國國台灣(台北、台中和南部)
  • 組 異葉組

台灣鼠李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10米,枝無刺;小枝褐色,具多數瘤狀突起,被短柔毛。葉紙質,大小異型,在同側交替互生,小葉卵形或近圓形,長1.5-6厘米,寬1.2-3.5厘米;大葉矩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5-13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鈍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被短柔毛,或沿脈和脈腋被疏毛,側脈每邊5-8條,上面稍下陷,下面凸起;葉柄長0.8-2厘米,被黃褐色密短柔毛。

花單性,雌雄異株,2-6個排成腋生聚傘總狀花序,5基數,花梗長1-2毫米,被微柔毛;萼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頂端尖,內面具明顯的中肋;花瓣匙形,長約1毫米,全緣或微凹;花盤薄,盤狀;雄花有退化的子房,花柱短,3淺裂;雌花有極小的雄蕊,子房球形,3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較長,長約為子房的1.5倍,3淺裂或半裂。 核果圓球形或倒卵狀球形,直徑3-4毫米.基部有宿存的萼片,深紅色,成熟時變黑色,具3分核;果梗長3-4毫米;種子矩圓狀卵圓形,背面具長為種子1/2的短溝。花期10月,果期11-12月。[1]

台灣鼠李生長環境

台灣鼠李生長於闊葉林和灌叢中,海拔1000米。

台灣鼠李分布範圍

特產於中國國台灣(台北、台中和南部)。

台灣鼠李栽培技術

種子採集

採集種子要在果實落地前,將母樹四周地面上的雜草石礫清除淨,以便收集種子。調製種子時,將收集到的種子放入缸內浸泡,果肉腐爛後經搓洗,便得到純淨種子。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沙壤土,保墒性能好,具備灌溉條件的地方作苗圃地。土壤解凍後立即整地。在整地前要澆足底水,施足底肥,底肥用腐熟的農家肥,然後細耕整平。 種子貯藏

種子必須經過混沙貯藏低溫催芽,否則大部分種子會失去生活力。經過沙藏的種子不但發芽率高,而且出苗快,出苗整齊,發芽率可達91%。

播種

採用低床育苗,開溝條播,播幅6-7厘米,幅距20厘米,溝深1厘米左右,覆土1厘米,每畝用種5千克。播種在春分後進行,播種時土壤要保持濕潤。由於覆土薄,播種後至出苗前應覆土、蓋草,以利於保墒。[2]

台灣鼠李栽培技術

育苗管理

經過沙藏的種子播種後25天出苗整齊,從第一株苗出土到出苗終止僅有15天。沒有沙藏的種子出苗晚,出苗不整齊,無明顯的出苗高峰,苗木大小參差不齊,苗木質量較差。

播種後要保持床內土壤濕潤。出苗前不要大水漫灌,大旱時可以噴水。幼苗期間要注意遮蔭。定苗分兩次進行,當大部分苗木出現真葉和苗高5厘米時各1次。定株後適時澆水,除草,施肥,土壤要保持濕潤,忌積水。全年追肥2次,第1次在6月下旬,每畝用硫酸銨10千克,第2次在7月下旬,每畝施硫酸銨15千克

移植

選擇山地陰坡、半陰坡、半陽坡立地造林,按一般灌木樹種的造林技術造林,造林密度每公頃3000-4800株。最宜在園林綠化中栽培,亦是製作盆景的佳木。

台灣鼠李主要價值

鼠李為優良的用材樹種和庭院綠化樹種,而且是優良的盆景樹種。木材堅硬,結構細緻,紋理美觀,可供家具和雕刻用。果肉供藥用,解熱、瀉下,樹皮、葉可提取栲膠,樹皮、果實可提取黃色染料,並且樹型美觀。鼠李耐乾旱瘠薄,對擴大觀賞樹種和用材樹種資源有很大價值。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