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教授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教授協會

縮略圖
英文名 Taiw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沿革

李登輝政府

台灣教授協會的由來,據創會會員陳儀深撰述於1990年12月9日民眾日報,1990年8月下旬,一群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歸國擔任教職的朋友,與在臺灣取得學位的擔任教職朋友討論臺灣政治經濟現況,席間形成「組織社團」的共識,一開始討論多種名稱,最終定名「台灣教授協會」(TAUP),同年12月9日於臺北市舉辦成立大會、第一次會員大會,與第一場的演講會,主題爲「臺灣前途的探討」,並於1991年1月5日出版第一期會務通訊。 當時社會輿論將台灣教授協會與澄社臺灣民主基金會中華論政學社來相比,但陳文中認爲,台灣教授協會主要與其他社團不同之處,在於統獨立場,協會主張台灣獨立。首任會長林玉體於1990年12月9日自立晚報〈臺灣教授協會成立的歷史意義〉中表示,台教會成立有以下兩點特徵:

  • 第一次台灣全國性的敎授組織。大學院校及學術硏究機關的知識份子,跨校性的結合在一起。
  • 會員,在台灣政治轉型及國家認同這種極爲敏感又處危機之際,共同聲明「台灣主權獨立」。

創立初期,適逢李登輝執政,政治漸漸鬆綁,人民要求政治改革,協會也積極參與當時的臺灣民主化運動,以聲援黃華作爲初啼聲,公開聲明譴責執政當局蹂躪司法、迫害人權;隔日聲援台灣新生代主權運動聯盟,於台大校門口前禁食一天,同年12月15日廣邀學術界連署聲援黃華,截至24日,共有167位教授支持。並在25日,參與民主進步黨所發起之遊行,協會會員手持「思想無罪、言論自由」,由中正紀念堂步行至國父紀念館。 憲政改革的部分,積極呼籲年輕人參與政治,並邀請學生一同舉辦「憲政改造座談會」,共同組織「臺灣學生教授制憲聯盟」,此後更積極參與臺灣制憲運動,主張可見協會所發表的〈制憲運動基本綱領與主張〉:一、臺灣主權獨立。二、制定新憲法。三、社會權保障。四、國家、政治、社會全面改造。協會希望所有反對運動者,皆可認同此文,並向大眾推薦認同此文的參選人,藉此對體制內行動者施壓。此後協會舉辦「臺灣憲草會議」,以及「海內外台灣人國是會議」,其主題爲主權與憲政、外交與國防、心靈與宗教、財經與環境、文化與教育。 協會也積極參與獨立臺灣會案,發起並投入「100行動聯盟」,召集學術界、文化界、醫生、社運團體、弱勢團體組成,提出「100行動聯盟成立宣言」,反對政府所說「刑法100條只能修不能廢」,認爲刑法100條已實質違反憲法有關基本人權與自由的保障。聯盟串聯《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受難者家屬集合請願,並且舉行了「廢惡法10萬人簽名運動」。最終立法院於1992年5月15日三讀通過修正案。
協會參與環境保護運動,會內通訊刊登張國龍教授所寫〈阻止核四的興建是全民的責任〉一文。1992年4月26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舉辦的「四二六反核大遊行」前夕,協會發表聲明,認爲核四環境評估計劃太過草率且不合法、政府對於核災應變能力不足,目前對核廢料的處理尚未有更好的妥善處理方案,呼籲立委應凍結核四興建預算。
協會也關注媒體議題,首先是退報運動。1992年10月30日聯合報的頭版標題刊出:「李瑞環:大陸不惜中止經建阻止台灣獨立。接待亞太報刊研討會代表指出,大陸將用『任何方法』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即使『犧牲流血、前仆後繼』也在所不惜。」但事實上並未有此發言。因此台灣教授協會與具有本土意識與自由主義色彩的多個團體,在多次與聯合報抗議未果的情況下,於1992年11月23日發起「退報救台灣運動」,呼籲社會各界聯合抵制,做到拒買或退訂《聯合報》。協會更在1995年5月舉辦了「媒體全面改造,黨政軍退出三台」大遊行,由於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的經營權由國民黨、國民黨政府與國軍所掌控,在民主化後,可能使得媒體難以成為中立的第四權,加上自由化的思潮,因此在解嚴後逐漸出現黨政軍退出三台的呼聲。而協會也透過「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的聲明,要求政府,一、黨政軍釋股,股權大眾化。二、翻修廣電法,成立監委會。

陳水扁政府

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遭遇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台灣教授協會將關注焦點置於「兩岸關係」上。協會認爲,三組候選人的立場皆與中國所主張的「一個中國三段論」有差距,最後又以距離最遠的陳呂配當選,此爲大大拉開了兩岸關係的空間。
此時期的協會時常拜會政府官員,例如陳水扁杜正勝吳釗燮等等。與政府關係較為密切。2006年後,協會會員對本土政權的心情,從先前的熱烈期待轉為失望,因此,由執政團隊退下來的、時任會長蔡丁貴也將台教會定位為重新回歸實踐、執行台灣獨立建國的核心理念
教育改革上,協會於2001年6月16日發表〈立即撤換教育部長曾志朗〉聲明,主張新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不進反退,認爲應撤換曾志朗部長,因其刪除「認識臺灣」課程,忽視本土教育,教改推動不力等…。2002年9月,協會聯合台灣北社台灣筆會台灣東社台灣中社共同發表〈請爲臺灣學教育留活路〉聲明,主張政府應積極推動臺灣學教育、規劃正規課程師資,並在大專院校設立「臺灣學」相關系所。2003年7月,協會發表〈他們要歡迎教育惡勢力班師回朝〉聲明,試圖抵抗當時保守派學者爲打擊教改所提出的「教育重建宣言」,台灣教授協會認爲教改本質上是正確的,雖然在技術執行層面不甚滿意,但仍希望保守派學者能夠以學理來進行探討、辯論,以求國家教育改革之事能夠更趨於完善。
憲政改革上,協會與其他團體共同成立了「全民公投立委減半聯盟」,主張政府應制定公投相關法律,且應廢除現行的「複數選區」制度,改行「單一選區」制度,而立委的人數也應降低。協會也透過發行〈立委減半 讚!讚!讚!〉問答小手冊來宣傳理念,也試圖遊說國、民兩黨,並發表聲明要求時任國會最大黨,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盡速啓動立委減半修法。2002年5月,協會與其他團體共同成立了「臺灣正名運動聯盟」,發出聲明並舉辦遊行,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進行臺灣正名改革。
在環保方面,協會積極參與停建核四推動,每年會員參與遊行、與其他團體共同舉辦記者會以外,亦參與林義雄所發起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2004年,時任祕書長劉聰德認爲,此時期的協會在台灣獨立推動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民進黨執政團隊溝通,與島外台灣人團體連繫,在校園鼓吹學生運動。

馬英九政府

馬英九政府內,台灣教授協會從體制內轉回體制外,重新回到街頭上,盡力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包括反對美牛進口、抗議國共密會協商,拒絕ECFA等等,且舉辦許多活動,以確保臺灣主權,重申臺灣價值的重要性。
2008年10月25日,由民進黨主辦,臺灣團結聯盟及多個臺灣本土派民間社團協力籌辦「1025反黑心顧臺灣大遊行」。主要訴求是對馬英九政府在兩岸事務上快速「親中」、且對於全球金融風暴及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等方面應變不力的質疑與不滿,以及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即將來台舉行兩會會談。協會由蔡丁貴劉重義教授帶隊參與「反一中教育大隊」,劉重義教授表示,中國很多假學歷可用金錢買到,但又無法認定,將影響台灣整體教育品質,降低了學生的素質,也將影響社會的道德價值。2009年5月17日,馬英九就任一週年的前夕,協會與民進黨及許多本土社團發動「517嗆馬保臺大遊行」,其主要訴求是「保臺灣,ECFA要公投」、「顧主權,唾棄賣臺權貴」、「救失業,反對無能政府」、以及「護弱勢,反對一中市場」,由協會前會長蔡丁貴帶領「獨立、建國、挺扁」大隊。2012年總統馬英九上任第二任期的前夕,民進黨、台灣團結聯盟以及本土社團於5月19日以及5月20日馬英九總統連任就職日發動嗆馬踹共大遊行,遊行的訴求是反對馬英九傾中賣台政策、反對油電雙漲、反對瘦肉精美牛等…台灣教授協會亦參與此次遊行。

蔡英文政府

2016年政黨再度輪替後,協會扮演監督的角色。在「同婚」和「勞動法修惡」這兩點上,協會於2016年12月2日發表「揚棄婚姻平權、丟了政治誠信」,聲明表示:婚姻平權承諾的是全體國民的平等權利,我們必須殫精竭慮窮盡法律的可能達致這個理想,而非被現有法律圈限認知與想像,才是文明的進歩,也是政治存在的意義,實踐的過程也將成為共同體的歷史。作為領導者,當選之後必須負起闡明價值與排除障礙的責任。 可是蔡總統並未落實選前承諾,導致大眾意見分歧越深。譴責蔡英文總統對於同志婚姻議題的逃避。
2019年3月18日,台灣教授協會與其他學者、公民運動者共同組成「台灣公民陣線

願景

持續推動台灣獨立運動,推動台灣政治民主,建立三權分立之責任政治體制,並視社會脈動,不定期舉辦政情評論、學術性研討會、巡迴演講等活動,略分為:理念傳播、主權運動、政治民主、社會正義、教育改造、環境保護、媒體改造等。

主張

政治民主、學術自由、社會正義、經濟公平、文化提昇、環境保護、世界和平。

學術研討會

  • 1991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
  • 1992制憲運動研討會、教育權與憲政改造、解剖國大臨時會議、憲政改造與勞工權益、國土規劃學術研討會。
  • 1993從二二八的歷史經驗談族群關係的重建、二二八疼台灣重建再生、媒體改造與自由民主。
  • 1994『迷惘與追尋─「外省人」在台灣』研討會、「台灣憲草討論會」、台灣民族主義研討會。
  • 1995「海岸地區保護」研討會、「原住民座談會」、「國中課程標準座談會」、「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
  • 1996「廢棄物處理研討會」。
  • 1994『迷惘與追尋─「外省人」在台灣』研討會、「台灣憲草討論會」、台灣民族主義研討會。
  • 1995「海岸地區保護」研討會、「原住民座談會」、「國中課程標準座談會」、「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
  • 1996「廢棄物處理研討會」。
  • 1997「修憲與當前台灣政治發展的方向」討論會、「地方自治與國家發展」研討會、「公投入憲」研討會、「科技政策」研討會、「媒體結構問題座談會」。
  • 1998台語科技講座「internet與資訊發展趨勢」、「聲援東帝汶公投獨立」座談會、台語科技講座「按怎教電腦走象棋?」。
  • 1999「海內外台灣人國是會議」、「感動與感傷-歷史學者看美麗島事件」座談會
  • 2000台語科技講座「精密陶瓷材料的技術與應用」、台語科技講座「台灣半導體產業簡介」、與台灣環保聯盟合辦「第四波能源革命—為何二十一世紀是永續能源的天下」研討會、台語科技講座「未來運輸e智慧化」。
  • 2001「立委減半」研討會、「大學教育之台灣主體性」學術研討會
  • 2002「台灣獨立理論與歷史」研討會
  • 2003「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學術研討會
  • 2005舉辦『台灣與西洋國家觀』研討會
  • 2006「觀念轉型—從基礎教育到社會教育」學術研討會
  • 2007「新台灣運動」全國鄉鎮及校園巡迴演講
  • 2008「高中課程九五暫綱教科書評議」學術研討會
  • 2009「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研討會」、「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學術研討會
  • 2010回顧台灣社運二十年(1990-2010)研討會
  • 2011終止動員戡亂二十週年紀念研討會、「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學術研討會
  • 2012「司法正義與人權 - 從扁案談起」學術研討會
  • 2013「2013台灣社會力分析-閱讀世代關賤字」研討會
  • 2014【台灣政治主體性與認同的建立-楊基銓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研討會、「從特偵組濫訴現象談檢察官之究責」學術研討會
  • 2015【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學術研討會:「重構台灣─太陽花的振幅與縱深」】學術研討會、「台灣的國家與憲法想像」學術研討會、「軍事佔領下的台灣,1945 – 1952 」 —張炎憲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殖民‧再殖民‧獨立自主」研討會
  • 2016「政治與社會共構:重建以人為本的台灣經濟」學術研討會、「轉型正義與法律」學術研討會、「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ㄉㄨˊ體ㄌㄧˋ」學術研討會
  • 2017「戰後處理與台灣」學術研討會、「終結歷史錯誤:廢省、廢兩岸條例運動」研討會
  • 2018台日韓跨世代交鋒論壇
  • 2019【威權象徵處理與空間景觀再造】論壇

協會電子報

於2008年2月開始,每週邀集學者、專家撰文,持續於網路平台上發表論述,文章內容以建立台灣主體性,並對台灣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政治和社會現況以及涉及台灣的國際事務做分析和評論,另外對台灣的未來提出願景和論述。

協會組織

  • 協會會員依其專長及意願,分人文、法政、社經、科技、環保等五個學術分組;科技組置召集人兩名,其他各分組置召集人一名。
  • 會員大會為協會最高主權機構,其下設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由會長、副會長、六位學術分組召集人、五位地區召集人(北區、桃竹區、中區、南區、高屏區、東區)、秘書長一名、副秘書長兩名組成,執行委員會兩年改選一次,並選任新正、副會長。
  • 協會設秘書處,其下置辦公室主任一名及有給職專員若干名,綜理例行之行政事務。

申請入會資格

  • 須具備大學教師資格或研究機構相當職位者,並認同協會宗旨,得申請入會。
  • 申請入會,需經本會會員五人以上之連署推薦,連同申請書提交秘書處。
  • 秘書處收件後,於一星期內以電子郵件傳送本會會員表示意見。電子郵件寄出後之兩星期為會員表示意見之截止日期,秘書處彙整所有意見提交下月份之執委會。
  • 由協會執行委員會開會審查會員資格,申請者主要推薦人之一必須親自到場說明,回答執行委員或會員提出之問題。
  • 正式入會後,應繳納會費,並於一年內出席一次會員大會,始得成為正式會員。
  • 依據2010.02.07台教會執委會修正辦法。

歷任幹部

會長 副會長 祕書長
第一屆(1991年) 林玉體 張昭鼎 廖宜恩
第二屆(1992年) 林山田 黃提源 林逢慶
第三屆(1993年) 林山田 林逢慶 王塗發
第四屆(1994年) 林逢慶 廖宜恩 林意楨
第五屆(1995年) 鄭欽仁 楊維哲 陳儀深(上半年)戴寶村(下半年)
第六屆(1996年) 張國龍 張炎憲 曾哲明
第七屆(1997年) 沈長庚 林美容 管碧玲(上半年)謝國煌(下半年)
第八屆(1998年) 黃昭淵 趙健明 謝國煌(1月~ 2月)許主峯( 4月~ 8月)劉俊秀(9月)蔡丁貴(11月~12月))
第九屆(1999年) 黃宗樂 張國慶 謝國煌(1月~ 2月)蔡丁貴
第十屆(2000年) 黃宗樂 張國慶(上半年)蔡丁貴(下半年) 蔡丁貴(上半年)石豐宇(下半年)
第十一屆(2001年) 楊維哲 陳儀深 蔡丁貴
第十二屆(2002年) 莊萬壽 陳儀深 石豐宇
第十三屆(2003年) 林國慶 陳治欣 石豐宇
第十四屆(2004年) 王塗發 戴寶村 蕭志如
第十五屆(2005年) 戴寶村 高成炎 張人傑
第十六屆(2006年) 何清人 陳儀深 張人傑
第十七屆(2007年) 蔡丁貴 戴正德 劉聰德
第十八屆(2008年) 蔡丁貴 劉聰德 謝志誠
第十九屆(2009年) 陳儀深 廖宜恩 薛化元
第二十屆(2010年) 陳儀深 廖宜恩 薛化元
第二十一屆(2011~2012年) 張炎憲 張信堂 薛化元(2011年)許文堂(2012年)
第二十二屆(2013~2014年) 呂忠津 許文堂 張信堂
第二十三屆(2015~2016年) 張信堂 林秀幸 許文堂
第二十四屆(2017~2018年) 林秀幸 林佳和 張信堂
第二十五屆(2019~2020年) 賴振昌 陳俐甫 羅承宗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