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紋白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台灣紋白蝶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總科: 真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粉蝶科 Pieridae
亞科: 粉蝶亞科 Pierinae
族: 粉蝶族 Pierini
屬: 白粉蝶屬 Pieris
特別名稱: canidia
年代: 1768
‧英文名稱: Indian Cabbage White
‧學名: Pieris canidia (Sparrman, 1768)
‧別名: 緣點白粉、蝶白粉蝶、東方菜粉蝶、臺灣紋白蝶、多點菜粉蝶
‧原產地: 台灣,中國大陸南部地區、馬來西亞、印度、日本、菲律賓等地也有分布。
‧分佈: 分布極為廣泛,平地到高海拔山 區,只要有十字花科植物的地方都可看見。
‧寄主: 幼蟲以十字花科及白花菜科植物寄主,為菜園、農田、野外小徑常見的蝶類,喜歡訪花,常見群蝶飛舞,棲息量很大。
‧危害: 幼蟲以十字花科及白花菜科植物寄主,為菜園、農田、野外小徑常見的蝶類,喜歡訪花,常見群蝶飛舞,棲息量很大。
‧生活史: 卵→幼蟲→蛹→成蟲,屬於完全變態昆蟲。[1]
Pieris canidia 在台灣俗稱台灣紋白蝶,又名緣點白粉蝶、東方菜粉蝶、白粉蝶、台灣異紋白粉蝶。卵為橙黃色梭狀。幼蟲初孵化時黃色,隨時間變化成長為綠色,在幼蟲背面有一條黃色的線,兩邊側面則是有黃色的虛線,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末齡幼蟲的取食量最為驚人,為一重要的蔬菜害蟲。蛹為縊蛹,隨著附著位置不同而有綠色及褐色兩種。成蟲展翅寬約 45~56 mm,雄蟲翅膀背面為白色,前翅背面頂端呈黑褐色,前翅腹面有兩個明顯黑色斑點;雌蟲前翅背面有兩個明顯的黑色斑點,在雄蟲有些個體的斑點不明顯,有些甚至消失,雌蟲前翅腹面亦有兩個明顯黑色斑點,雌蟲體型較雄蟲大,雄雌蟲的後翅腹面基部上緣為鮮黃色。白天活動,飛行緩慢,喜歡訪花採蜜,是菜園中常見的小型粉蝶,在春季看到的成蟲數量最多。在整個台灣之分布範圍極廣,從平地至高海拔山區均可看見。
形態描述
幼蟲期
卵: 卵為橙黃色梭狀。
幼蟲: 幼蟲初孵化時黃色,隨時間變化成長為綠色,在幼蟲背面有一條黃色的線,兩邊側面則是有黃色的虛線。
蛹: 為縊蛹,隨著附著位置不同而有綠色及褐色兩種。
成蟲期
頭: 複眼為褐色至黑色。
胸: 背面密佈黃褐或褐色絨毛。
翅: 雄蟲翅膀背面為白色,前翅背面頂端呈黑褐色,前翅腹面有兩個明顯黑色斑點;雌蟲前翅背面有兩個明顯的黑色斑點,在雄蟲有些個體的斑點不明顯,有些甚至消失,雌蟲前翅腹面亦有兩個明顯黑色斑點,雌蟲體型較雄蟲大,雄雌蟲的後翅腹面基部上緣為鮮黃色。(徐,1999)
足: 黃褐至褐色的步行足。
腹: 背面為黑色絨毛,腹面披有白色絨毛。
測量值: 成蟲展翅寬約 45~56 mm。[2]
型態特徵:
粉蝶科:俗稱粉蝶,生活史為卵→幼蟲→蛹→成蟲,屬於完全變態昆蟲。 中小型蝶類,翅膀通常黃色、淡黃色或白色,斑紋較淡雅,不具尾突,觸角棍棒狀狀具虹吸式口器,喜歡 在陽光充足的環境成群訪花、吸食水液。幼蟲大多呈綠色,保護色佳,主要以豆科、十字花科、白菜花科及桑寄生科植物為食。台灣已知本科有36種。
(粉蝶科 / 白粉蝶屬)展翅 4.5~5.0 公分,雄蝶翅膀表面為白色,下翅緣具數枚黑色的小斑 點,雌蝶下翅的斑點較大,翅腹面較翅面偏黃 。本屬2種,外觀近似紋白蝶但本種前翅近端部有3-4枚三角形的黑斑相連,前後翅緣都具黑色斑點,又稱緣點白粉蝶,紋白蝶下翅表面不具斑點。本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幼蟲以十字花科及白花菜科植物寄主,為菜園、農田、野外小徑常見的蝶類,喜歡訪花,常見群蝶飛舞,棲息量很大。
雌雄辯認:
雄蝶,後翅緣的黑色斑點較小,尤其前翅近後緣的黑斑常消失或不明顯。
雌蝶,後翅緣的黑色斑較大,前翅近後緣有一枚明顯的大黑斑。
生活習性:
台灣紋白蝶全年可見,在春季發生較多,分布極為廣泛,平地到高海拔山 區,只要有十字花科植物的地方都可看見。喜歡吸食花蜜。
形態特徵
中型蝶類,展翅寬約4.5公分,翅膀底色為白色,雄蝶前翅背面端部有一塊大黑斑,中央有一枚黑點,後翅前緣及下緣有一排小黑點,後翅腹面灰黑色。 雌蝶前翅背面黑斑較大,中央有二枚黑點,後翅前緣及下緣有一排黑點,後翅腹面黃色。
生態習性
幼蟲以十字花科及山柑科植物為食草。它是原生種,在平地受到紋白蝶的強烈競爭,但在山區仍以本種較多。[3]
視頻
「昆蟲紀錄」卵|幼蟲|蛹期|羽化|蝴蝶|一個月飼養全記錄|美麗的「台灣紋白蝶」又稱「菜粉蝶」!
2017 01 08 林內台灣紋白蝶緣點白粉蝶
台灣紋白蝶羽化過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