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雲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颱風雲雀(英語:Typhoon Jongdari,國際編號:18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8)是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雲雀」(韓語:종다리)一名為首次使用,以取代發音近似海嘯造成部分馬來西亞沿海居民恐慌而被除名的熱帶氣旋清松。此名由朝鮮所提供,即雲雀。雲雀的移動路徑相當罕見,是日本氣象廳自1951年有紀錄以來第四個由東向西進入日本本州的熱帶氣旋,也是首個由東向西橫掃日本本州及九州內陸的熱帶氣旋。在九州南方近海打轉後,向西登陸上海,成為有紀錄以來第四個從東海登陸上海的風暴[1]。
氣象歷史
7月19日,一熱帶擾動在關島東南予形成,並穩定地向西移動。7月20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給予評級「低」。7月21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此系統的評級提升為「中」。同日晚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此系統的評級提升為「高」並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7月22日早上將該系統升級為熱帶低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15W,但其低層環流中心的位置尚不清楚。然而,日本氣象廳一直將其評定為低壓區,直到7月23日晚上才將其升級為熱帶低壓。經過幾天的緩慢整合後,該系統在UTC7月24日下午6時左右於沖之鳥島附近被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等機構升級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1812,並命名為「雲雀」,國家氣象中心亦在3小時後作出此升格。翌日,微波圖像顯示風暴形成一低層眼壁,表明系統正在整合。日本氣象廳及國家氣象中心在中午將雲雀升級為強熱帶風暴後,該系統受南方近赤道高壓脊的影響下加速向東北方移動。
7月26日,雲雀開始與北方的上層冷心低壓相互作用,使其極向外流顯著增強,即使垂直風切變使環境越來越不利,它仍在下午增強為颱風。受惠於小笠原群島附近溫暖的海面溫度,逹攝氏29至30度,日本氣象廳表示雲雀在UTC7月27日凌晨0時達到最高強度,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0千米,中心最低氣壓為965百帕(28.50英寸汞柱)。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表示雲雀在UTC中午12時達到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千米的最高強度,由於上層低氣壓已移至颱風的西北側,並進一步與其相互作用,雲雀的粗糙風眼保持周期性可見的細長結構。隨着引導氣流的影響轉移至風暴東北方的亞熱帶高壓脊,雲雀在日本東南方逆時針轉向。
雲雀在7月28日開始受下沉氣流影響,雙颱風效應使上層低氣壓移至颱風以西。它開始減弱,並向西北方再向西方加速移動,朝向日本本州。日本標準時間7月29日凌晨1時(UTC7月28日下午4時)左右,颱風雲雀以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20千米、中心氣壓975百帕(28.79英寸汞柱)在三重縣伊勢市登陸。風暴在內陸迅速減弱,並於日本標準時間下午5時30分(UTC上午8時30分)以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千米、中心氣壓992百帕(29.29英寸汞柱)在福岡縣豐前市作第二次登陸。北京時間8月3日上午10時30分(UTC凌晨2時30分),熱帶風暴雲雀登陸上海市金山區。下午3時,國家氣象中心對雲雀停止編號[2]。
視頻
颱風雲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颱風「雲雀」又要來了?路線太詭異了! ,搜狐,2018-07-30
- ↑ 颱風雲雀,一個敢於挑戰天氣預報底線的颱風 ,搜狐,20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