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她的小說像一根刺
刺穿了生活的表象
第二十六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短篇小說推薦獎得主陸茵茵作品
☆第二十六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得主。
☆作品受到阿城、余華、劉家琨讚賞。
☆在平實、細膩的語言下,隱藏着針一般銳利的感受力,去揭示生活的真相。
九篇小說講述的都是平凡人物的生活,但也許人物並不重要,主人公其實正是生活本身,它無形、淡漠,像一場颱風刮過,渺小的人物仿佛被風掃蕩的雜物,但他們又對生活投注了那麼多的感情,認定這生活是屬於自己的,哪怕所有的願望都被風吹散了。
名人推薦
作者把凡夫俗子寫得太好了,把人不敢付出、不敢承諾的心情寫得太好了,也寫得非常真實。
——作家、評論家 郭強生
陸茵茵以敏銳的感受力及極簡而樸素的語言書寫當代日常生活及其表層下的暗涌,在時空的通道里描摹家庭關係、兩性關係乃至更寬泛的人際關係甚至「人佛關係」的種種微妙之處,不動聲色地讓人事的變遷、靜默的倒塌或宇宙的玄機自然顯現。日常生活的細節和自然風景在她筆下變得饒有意味,它們在成為人物內心圖景之外化的同時,令讀者在放下這本小說後得以以嶄新的眼光審視自身的日常生活,並為之增添一個形而上的維度。
——作家、 文化評論人 btr
陸茵茵的這些文字,清洌,敏感、微妙,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冷酷,讀起來歷歷在目,像能見度很高的陰天。
——建築師、作家 劉家琨
作者簡介
陸茵茵 1983年生於上海,現生活於北京。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新聞學系,此後在媒體及非營利藝術機構任職。作品曾獲第二十六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
原文摘錄
這是她完全沒有考慮過的事情。有時候她覺得自己太過敏感,有時候又粗心得要命。剛才那句話里,不知道為什麼,「小麵包」這三個字像針一樣刺到了她。也許是因為「小」,讓她覺得媽媽很可憐,掛了電話就跑到臥室里挽住她,問我是不是很不孝順。媽媽躺着,沒睡着,笑着說沒事,身體不舒服吃不了那麼多,為什麼要買大麵包。她想起剛記事的時候,有一天忽然意識到時間的流動,任何東西,即使現在再好,以後也會像花朵一樣腐爛和凋落,任何人,即使現在再健康,總有一天也會死去,就覺得難過得不行。 男人需要獨立,女人需要情感,只給對方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兩敗俱傷。
書評
讀書讀得少,讀一些書的時候常常像落水一樣,一頭栽下去,再掙扎着將臉露出水面時便格外恍惚,俗套地講,叫好比大夢一場。當回到陸地上,還是有着深刻的感受,即便有跡可循,水中的世界和陸上的世界終究不那麼一樣,那更像是另一個世界,我們並沒有真的身在其中。當然了,偉大的作品自能夠洞穿時間以及其他比時間更為神秘而不可言說的東西。但作為一個俗人,我還是常常想着,咦?怎麼沒有人來寫寫我們當時當下的生活,就是真真切切地我們所經歷着的、感受着的那種,我們今天的年輕人都在面對什麼?他們和我一樣嗎?心裡又有着另一個聲音:太普通了,有什麼好寫的。
小的時候,身邊的長輩們總是在說:「你看你們這一代人,多幸福啊。我們那個時候......」以致於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都為自己在衣食無憂、備受「關愛」的條件下長大卻仍為活着戰戰兢兢而感到是一種罪過。他們說我是幸福的,我好像也就相信了自己或許真的幸福。長大後才發現似乎不是這樣,卻仍是形容不出那是一種什麼感覺。有一天我想到一個詞,我就問朋友,你鬱悶不鬱悶,她說鬱悶死了,我說我也是。我們在鬱悶什麼呢,這樣地心照不宣。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就莫名覺得「鬱悶」很適合作為我們這些人的靈魂畫像。我們這些人是誰呢?我又不知道了,我又不能沒經別人的同意把別人也算作和自己一樣的人。反正,生活沒有那麼熱鬧,也沒有那麼好。
這一直是我的好奇,也好奇着一個寫小說的人會怎樣來描述這一切。也許早有人寫了,或者每天都有人在寫,各種各樣的寫作網站,我太懶也太固執,一直以來都沒有讀到,直到去年夏天讀到胡波的《大裂》,是一種被襲擊的感覺,久居身體的疼痛被點燃和喚醒,因為感受太過親近,我矯情到那段時間失眠了很多個夜晚,一個人睜着眼睛躺在床上感受着自己的身體往下沉,可是心裡又頗為感動。為《大裂》的那個舞蹈。
如果說讀《大裂》是在無望中看到自己,那麼讀陸茵茵這本《颱風天》就好像已經生活了太久,對生活的一切都習以為常後,作為一顆石頭,終於又恢復了知覺。羨慕陸茵茵的表達之準確,簡練、克制,她怎麼就如此靈敏地捕捉到了零落在生活每一處角落裡的無可奈何,又以平常的口吻寫下來,將生活歸還給生活。那種簡潔,我覺得是看上去簡單實則卻很難把控的東西,被她娓娓道來。我甚至有點羞愧自己總是過於濃烈的表達,或許正是因為日子太平淡了,驚濤駭浪也只能在心中上演,將其附着到另一個維度之中。《颱風天》沒有提供冒險,更像是簡單無比的陳述,那些女孩子,那些愛情,平淡無奇,但倍感親切。人與人關係的微妙和無力之感都被陸茵茵恰到好處地描述了出來,那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發生,但我們又會為之悲傷的感覺,我不覺得那是人們的無病呻吟,因為你知道那是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能夠感受,卻很難談論,好像一談論一切就變得膚淺起來,它就不再沉重。說起來,《颱風天》里的人物有很共通的一點,大概就是流眼淚了,但明明什麼都沒有發生。
陸茵茵的這種表述於我,或許更多一點,是讓我重新思考自己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人有兩種東西很神奇,一種是記憶,另一種就是感受,因為它們兩個都會騙人。生活的大部分還是庸常的、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但就是在這些不值一提中,我們迎來又送走了一件又一件事,時間踏平我們,生活卷着我們向前,好像一切都變成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地畢業,不知不覺地戀愛,不知不覺地找工作,不知不覺地父母老去,不知不覺地發現建立一段新的關係是何其艱難的事於是放棄......讀到《颱風天》,我驚訝地發現,我常常審視自己,卻很久都沒有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小說的迷人之處,其中有一點在我看來,是對細節的展示,在小說中,時間的流動不是勻速的,有時候很慢,時間被延展和拉長,有時候又很快,幾頁的功夫,就渡過了一個人全部的青年時刻,像是時間的魔術。細節在其中被鋪平開來,那真是相當動人的東西,我們的生活就是由許許多多這樣的東西構成。我很喜愛陸茵茵對細節的勾勒,倒不是因為什麼高超的手法,絕妙的表達,只是太過親近了,然後如此地恰到好處,時間被放大和加速的時候,我後知後覺地感到這些也是在我在生活中所途徑的,但是我卻有點遲鈍,宇宙的玄機原來就藏在一隻蝴蝶結中,就藏在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時間當中。
之前就看了朱岳和陸茵茵的那篇對談,朱岳問陸茵茵是以什麼契機開始寫小說的。陸茵茵回答:因為對生活的疑問。寫作的初衷就是發出自己對生活的困惑和疑問。我想起曾經問過朋友的那個問題,想起那個我想了很久才想到的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