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納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納沙(英語:Typhoon Nesat,國際編號:17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Gorio,台灣譯名:尼莎),是第9個被命名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1];「納沙」一名乃由柬埔寨所提供,意指捕魚,此名稱第3次使用,前兩次分別為2005 年及2011年,納沙活躍於七月底,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形成後,成為當年首個登陸台灣的熱帶氣旋,之後經台灣海峽進入中國大陸華南地區並減弱消散。

發展過程

初期緩速發展

發展於菲律賓東南方海域,在7月21日時有氣象專家認為這個熱帶擾動有發展空間,並在28至30日接近台灣,當時正與另一個熱帶擾動合併,到了7月23日,台灣中央氣象局指出菲律賓東方海面的熱帶擾動有發展成輕度颱風的趨勢,該系統最快於24日至25日生成第9號颱風,在7月25日上午有三個中期預報出現了不同分歧,其中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認為該擾動將會向北再轉向東北併入奧鹿的系統,期間強度最大僅會達到熱帶風暴級別;美國全球預報模式認為該擾動會與南海形成的熱帶擾動在台灣附近產生雙颱風效應;而台灣中央氣象局的中期預報認為該擾動會發展成中度颱風,但在台灣東方近海時會與奧鹿產生雙颱風效應;由於進入所處環境垂直風切變較弱,加上高達攝氏30度的海水的海域,使得系統開始增強,同日下午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4小時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告,接着兩小時後日本氣象廳發布烈風警告,隔日上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同日上午11時36分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率先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在44分鐘後也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納沙,此時中央氣象局的預報模式認為納沙會影響台灣,香港天文台也在不久後升格。三小時後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此時各國的路徑預報有相當大的差異,由於引導氣流微弱,使得納沙緩慢向北移動。

增強並直逼台灣

同日晚上,多數氣象部門都將納沙的預估路徑向西調整,其中日本氣象廳也把原本往北與奧鹿合併的路徑大幅向西調整,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預估納沙在轉向後會增強至中度颱風,由於納沙的結構漸趨完整,中心附近對流也開始爆發,建立往赤道方向流出的通道,不久後組織成中心密集雲團,代表納沙開始增強,日本氣象廳於27日上午9時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不久後香港天文台跟隨,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上午11時37分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由於高壓勢力未如預期的減弱,各國的預報都估計納沙將轉向西北並加速移動,並登陸台灣,但差別在於其登陸的位置,台灣中央氣象局認為將在台東登陸,而日本氣象廳則認為會在花東交界處登陸,韓國氣象廳預測會從宜蘭登陸,由於附近的環境有利於納沙的發展,日本氣象廳在28日下午3時率先將其升格為颱風,隨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香港天文台都在下午5時將納沙升格為颱風,而中央氣象局直到晚上8時半才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由於北邊高氣壓勢力漸弱,使得納沙的路徑偏北,台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都將路徑往北修正至花蓮登陸此時納沙出現不規則移動,由於納沙所處環境仍然有利於發展,並打開一道粗糙的風眼,使得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一度預估納沙會增強至強颱風,但暴風圈已經接觸台灣陸地使得納沙減緩增強的速度,使得增強速度不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的預期,由於與熱帶風暴海棠發生雙颱風效應[2],加上高氣壓勢力退縮,使得納沙在29日下午一度往北移動,在下午5時強度達到顛峰後,於晚上7時10分從宜蘭縣蘇澳鎮登陸台灣本島。

視頻

颱風納沙 相關視頻

颱風「納沙」一路走來
納沙颱風影響寧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