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書中記載的牧野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牧野之戰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史書中記載的牧野之戰孟津觀兵後二年(前1122年),帝紂之淫縱無度毫無悔改,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奔於周。武王問太公曰:「仁者賢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對曰:「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夏條可結,冬冰可折,時難得而易失。」於是武王乃立即把握機會將紂之暴行遍告中原諸侯,呼籲會師孟津,同申討伐。一面集中兵力準備東征.[1]

據《史記》載,當時武王所率兵力計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及庸、蜀、羌、鬃、微、盧、彭、濮各部族。武王十三年(前112一月三日周師東下,其所采路線為沿渭水循黃河向孟津前進,參與東征之西北、西南各部族,亦先後分別來會。二月二十八日「周師畢渡孟津」,諸侯咸率師來會,武王作《泰誓》,昭告眾人,聲述紂之罪狀,繼即渡河向殷都急進。由孟津至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約四百餘里,周師於二月四日晨進抵商都南牧野,各諸侯之兵亦已到達,武王更作《牧誓》,激勵三軍將士,嚴申作戰紀律,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親臨指揮。紂聞武王率師前來,亦發兵七十萬應戰,雙方陣於牧野,於是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乃告展開。 本戰役特點有二:

其一,本戰役為以寡擊眾、以少勝多之戰。史載周師兵力除諸侯之師外,不過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及甲士四萬五千人。而帝紂則發兵七十萬之多,此項數字雖不無可疑,但其數量居於優勢則無問題。武王在《泰誓》中一則曰:「受(帝紂之名)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再則曰:「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治理之臣)十人,同心同德。」可為證明。再由《六韜·豹韜》內所載,武王頻頻對以寡擊眾,以弱擊強之戰法,向太公發問,亦可為旁證。惟殷方人數雖多,而士氣低落,團結不固,且有訓練之甲士及戰車較少,周師則全為精選之甲士,戰力充沛,且孤軍遠出有進無退,故士氣旺盛能充分發揮戰力,一舉擊敗紂軍。

其二,本戰役為一戰車突破戰,周族當時戰車已大規模運用,在戰略戰術上發揮了威力。據《史記》載,作戰開始時,武王使尚父與百夫致師,繼即「以大卒馳帝紂師」。所謂大卒據《史記正義》注釋系指戎車、虎賁與甲士而言。同書又云:「武王馳之,紂兵皆崩叛。」均為描述戰車衝擊之情形。甲骨文中「王作三師左右中」之記載,以及西周與春秋初期作戰,三軍並列,王居中軍之部署情形以觀,則此次作戰殷周雙方主力必系位於中央。因此太公對紂軍所實施之突破戰,當必為「陷堅陣,敗強敵」之中央突破也。

此次作戰,雙方參戰兵力雖多,但戰鬥時間似極短促。由於武王以大量戰車及虎賁甲士突擊紂師,加之紂師士氣低落,戰志鬆弛,故一遭突擊,即告崩潰。帝紂見全軍敗,大勢已去,乃登鹿台自盡,於是戰爭迅速結束。[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