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德鎮,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溫帶季風氣候,轄27個行政村。史德為唐初突厥族將領阿史得覽的封居地,故取其名中的『史得』二字為名。原為村,清嘉慶年間始設鎮,至今200餘年。民國時改得為德,當時廟宇林立,楊柳婆娑,風景優美,為遊覽之地。[通志]『阿史得,複姓,突厥始善可汗之裔,右武衛大將軍阿史得覽,通天司賓卿,瀚海侯阿史得元珍,並其後也』。唐安祿山之母即為阿史得氏,為突厥女巫。史德為禮泉第一大鎮,興禮公路穿境而過。[1]

據史志記載,唐時突厥始善可汗之裔、右武衛大將軍阿史德覽(注:阿史德讀ēshǐdé不讀α)去世後,葬在這裡。其後人也多居住於此,於是人們稱此地為阿史德村,後省稱為「史德村」。

史德村於清嘉慶年間設立集市,每日有集,十分繁榮。明時屬四義鄉清平里;清末民初時,兵荒馬亂,街道破落,只有數家小販,較為冷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日益繁榮起來。1958年組建史德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設時,設立史德鄉,同年12月,改稱史德鎮,沿用至今。

阿史得覽的族人善鑄兵器,後代多以打鐵為生,金火匠最著名。明清兩代,西北各廟社之鐵棋杆、大鐘、香爐、醮爐等,皆其所造。金火匠最著名,明清兩代西北縣邑各廟社之鐵棋杆、大鐘、香爐、醮爐等,皆其所造,式樣精奇,花紋纖細。2004年,財政收入完成4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2元。果類總產量5000萬噸。

中文名稱: 史德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阜家莊、紀村、榆村、曹藺村

政府駐地: 史德鎮史北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3211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

面 積: 54.44平方千米

人 口: 38095人(2017)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御桃園 史德牌坊 功神村古槐

機 場: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 禮泉站

車牌代碼: 陝D

國民生產總值: 1.5億元

特 產: 御桃 梅李 功神醪糟 酥梨 葡萄

著名村莊: 雲里坊 功神村 東興石家 李游

著名人物: 禮泉第一位中共縣委書記秋步月

知名人物: 西安白蓮社

社長: 演樂居士

目錄

鄉村概述

經西北果樹研究所專家學者科學論證,提出了史德鎮四大產業區的規劃設想:即西北片以榆村為中心,建設533.33公頃蜜桃基地;西南片以阜家莊、紀村為中心,建設20公頃設施大棚油桃,大棚蔬菜基地;東北片以莫耳、石家為中心建設奶牛肉牛養殖基地;東南片以八一3村為中心建成麵食加工生產基地,進一步鞏固發展四大產業基礎,鎮上充實了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成員,3月份又召開了全鎮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明確提出年內全鎮優質蘋果達到200公頃,鮮桃發展到533.33公頃,奶牛發展到1000餘頭,羊發展到1萬隻。

發展歷程

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史德鎮功神村,位於古都咸陽,據現存最早有關資料大明嘉靖十八年《禮泉縣誌》記載功臣村隸屬禮泉縣三鄉十八里中的四義鄉安樂里。其村中董氏族人可能為漢朝時隨葬漢武大帝茂陵的大儒董仲舒公後裔,同時這也是數百年來村名的印證。

民國時期米酒製造技術精湛 口味甘甜。享譽盛名。功神村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 三姓氏家族和睦相處 一團和氣。 功神村據明朝初期縣誌考證為(功臣村)後清末年間口音易字 為功申村 新中國成立以後普稱 功神村。

歷史作用

禮泉縣史德鎮「金火匠最著名,明清兩代西北縣邑各廟社之鐵棋杆、大鐘、香爐、醮爐皆其所造,式樣精奇,花紋纖細」。史德為唐初突厥族將領阿史得覽的封居地,故取其名中的『史得』二字為名。原為村,清嘉慶年間始設鎮,至今200餘年。民國時改得為德,當時廟宇林立,楊柳婆娑,風景優美,為遊覽之地。村東有墓冢三座,疑為阿史得氏之墓(今無存)。關帝廟雄居東方.[通志]『阿史得,複姓,突厥始善可汗之裔,右武衛大將軍阿史得覽,通天司賓卿,瀚海侯阿史得元珍,並其後也』。唐安祿山之母即為阿史得氏,為突厥女巫。史德為禮泉第一大鎮,興禮公路穿境而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