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名琛(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名琛(清朝官員) 葉名琛(1807年~1859年),字昆臣,自號海上蘇武,湖北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人,清朝末期南疆重臣、名臣 ,官至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體仁閣大學士,一等男爵。

葉名琛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擢升廣東巡撫。咸豐元年(1851年),殲滅羅鏡會匪吳三,加封太子少保。1856年10月8日,"亞羅號"事件爆發,葉名琛採取強硬政策拒不接受英國侵略者的無理要求,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葉名琛守城不敵兵敗被俘。咸豐九年(1859年),於印度加爾各答絕食而終,享年52歲。

葉名琛身負清廷外交通商重任,力戰英國侵略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重要人物之一,為廣東的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人物生平

葉名琛,字昆臣,生於1807年12月21日,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薰陶,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18歲,他就考取貢生,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26歲時,他考取進士;38歲時,他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咸豐二年(1852年)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鎮壓起義 葉名琛生前叱咤風雲,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變亂紛起的環境中,多少總督、巡撫因不能應付時局而落馬,但偏偏葉名琛深得咸豐帝寵信,穩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這當然與葉名琛深諳做官之道以及在鎮壓廣東地區各種叛亂、起義時乾脆利落和心黑手辣有關。

正是這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的鮮血鑄穩了葉名琛的寶座。葉名琛據此不斷地向咸豐帝邀功請賞,而咸豐帝也毫不吝惜地給葉總督加官進爵。咸豐元年,賞加太子少保銜;咸豐二年,葉名琛更是連升三級:先加恩賞給總督銜,再署理兩廣總督,最後正式升任兩廣總督;咸豐五年,先是被加封為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後又被封為體仁閣大學士。葉名琛是這一時期中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入城之爭 《清史稿》稱:"名琛性木,勤吏事,屬僚憚其威重。初以偕徐廣 [1] 縉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頗自負,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其間,頗有爭議之事是其動用民意,遏止英人進入廣州城。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允許英人五口通商,得派領事於五處,專理商賈事宜。於是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處,均相繼設立領事館。但是,最先和洋人接觸的廣州城,卻碰到了地方的強烈抵制。史載,當時因廣州紳民"平英團" 與英人在三元里決戰後,積嫌已深,乃" 合詞請於大府,毋許英人入城"。時耆英為兩廣總督,不能禁遏,而英人又屢請履行條約,允其入城。耆英既不敢納又不敢拒,就秘密告訴英人,說粵民鷙悍,請徐圖之,期以二年後踐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耆英被召入京,徐廣縉代為總督。英國人派兵船闖入珠江口內,要求履行耆英的答覆。徐總督秘密召集諸鄉團練,先後達到十多萬人。他們駕着小船圍攻英船,明確宣告眾怒不可犯。英國人本準備把徐總督滯留為人質,但是,十多萬人的齊聲呼喚,氣勢震天,英國人害怕了,不再提入城之事。 亞羅號事件 亞羅號商船利用了國際法中船舶管轄權的慣例,曾經在英屬香港登記,以期規避中國官方的檢查,幹些規則之外的勾當。但是,當中國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登船查禁海盜時,這隻船的登記證剛好過期。有三件事情證明中國對此船的檢查符合國際法規定。其一,此船隻登記證過期(英國議員在下院作證時已經自己證明了這點)。其二,此船並未像英國駐廣州領事館代理領事巴夏禮所言懸掛了英國國旗,而只是懸掛了信號旗。所謂中國水師扯下國旗,應該是扯下信號旗。其三,即便英國宣稱對此船有管轄權,但是,根據國際法的相關慣例,懸掛國旗的船舶必須與船旗國有真正聯繫(亞羅號的船主曾是中國人蘇亞成,後為蘇亞明,而他雇用英國人肯尼迪(Thomas Kennedy)做船長並不能改變此船的物質所有權),船旗國應對懸掛其國旗的船舶有效地行使行政、技術及社會事項的管轄和控制權( 即僅僅懸掛國旗是不夠的)。同時,國際法慣例賦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屬於某國時,某國可以根據下列情況進行檢查(即登臨權):該船從事海盜或販賣奴隸的行為;無國籍;拒絕展示國旗;雖然懸掛外國國旗,但實際上與軍艦國同一國籍;等等。

人物評價

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史書中的這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昏聵的咸豐皇帝的個人態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一百八十度。在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作為朝廷能幹的大員將,葉名琛知人善任、勤勉政事;作為鎮壓叛亂的劊子手,葉名琛是令人憎惡痛恨;作為客死他鄉有氣節和操守的俘虜,葉名琛又值得敬佩和尊敬。《清史稿》記載,"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氣節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其次,葉名琛善於內政,尤其長於理財。葉氏的祖先葉文機,深諳醫學術理,在武漢開有葉開泰中藥店,是當地出名的老字號。這種商人的家庭背景,加深了葉名琛對商業和錢財的理解,自從廣西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廣東為朝廷外輸軍餉以千萬兩白銀計,這不能不說與葉名琛善於治理地方有關。

再次,葉名琛對內征剿還是表現出了很強的能力。咸豐元年開始,廣東治安陷入混亂,義軍蜂起,這是同當時時代背景和沿海地區天地會的傳統有關。在咸豐四年廣東著名的洪兵起事中,廣州僅有一萬五千兵勇,居然抵抗了二十萬人的進攻,守住了廣州城,並最終將洪兵逐出境外,作為總督實際操控局面的葉名琛,他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客觀地看,葉名琛有着很多的無奈,站在當時最理性的角度,莫過於以外交讓步謀求和平,爭取時間變法強國。但是即使葉名琛有這般見識,他能做得了主嗎?當時有一幅輓聯: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