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和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葉和才 | |
---|---|
出生 | 1912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土壤學家 |
葉和才,土壤學家。長期致力於水利土壤改良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從事鹽土改良、土壤水分和農作物節水灌溉的研究工作,是中國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運動規律的帶頭人之一,為中國水利土壤改良和土壤水分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簡介
(1912--1992) 葉和才,廣東省梅縣人。生於1912年10月31日,卒於1992年9月5日,享年80歲。土壤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北方鹽漬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之一。
葉和才於193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學院農藝系,獲農學學士學位,並留校從事土壤學的科研與教學工作。1937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農學院深造,194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1年回國,被聘任為重慶中央農事實驗所技正。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歷任重慶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北平農事試驗場技正等職。1948年被聘為國立清華大學農學院教授。1949年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教授、二級教授,並先後擔任水利土壤改良教研室主任,土壤農業化學系副主任、主任。1943年他發起創建"中國土壤學會"並當選為理事。曾任北京留美學生家屬聯誼會常委、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等職。他是北京市第五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委員和第六、七屆政協常委。
葉和才長期致力於水利土壤改良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科學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鹽鹼地改良,土壤水分和作物節水灌溉的研究工作。他運用土壤發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我國華北濱海鹽鹼土的土壤植物演變過程,提出濱海重鹽土的生物水利土壤改良措施,為華北濱海重鹽土的改良利用創造了一條生物水利土壤改良的新途徑。他對土壤水分和噴灌灌溉制度等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根據土壤水分特徵曲線並聯繫節水灌溉的研究取得了"高產小麥灌溉制度"、"北京昌平白各莊荒地種植飼草苜蓿"等重要成果,在生產上起到了積極作用,發展了農作物節水灌溉技術。他是我國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運動規律的帶頭人之一。他不但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憑着研究土壤水分、土壤物理學的基礎和他素有的數理、外文基礎,翻譯了大量國外有關土壤水分能量觀點的著作,多次舉辦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的培訓班,為高等農業院校培養了大量的師資。合譯了D?希勒爾著《土壤和水》、S?A?泰勒著《物理的土壤學》、美國國家科學院編《乾旱地區集水保水技術》、J?N?魯沁主編《農田排水》、蘇聯卡慶斯基編《土壤學》、蘇聯威林斯基主編《土壤學》等教學參考書,主編和編寫了《水利土壤改良》、《農田水利學》等著作,發表論文數十篇。
葉和才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培養青年學生,為人師表,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土壤學科研和教學人才,為發展我國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竭盡了全部精力。
葉和才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他的一生是為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奮鬥的一生,是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勇於實踐的一生。他為祖國的農業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
提出改良華北濱海鹽土的新途徑
我國華北渤海灣地區有大面積的濱海重鹽土,當地農民稱之為光板地。重鹽土土體緊實、容重大(1.45—1.55克/立方厘米)、透水性低(穩定滲水速度為1.1—5.5毫米/小時)、含鹽量高(1米土層平均為2.5%—3.5%),是一種難以通過沖洗脫鹽而得以改良的土壤。葉和才運用威廉斯土壤發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濱海鹽土植被與土壤的演變過程,從土壤自然演變過程和生產實踐中發現,濱海鹽土墾後產量高低與墾前植被類型和植被生長密度密切有關。生荒地的植被為蘆葦、馬鞭草(獐毛草)和密生黃昆草(鹽吸)等,經興建灌排工程洗鹽種稻,當年即可獲得150—250公斤/畝的產量;而重鹽土墾後直接種稻,產量很低,第一二年縮苗、死苗現象嚴重,有時顆粒無收。為了使光板地早日得到改良,他不辭辛勞,踏遍濱海鹽灘,進行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當地農民關於圍埝養草改土的經驗,推行墾前種植黃昆草的措施。試驗表明,光板地種植黃昆草3年後,土壤的穩定滲水速度提高了28倍,6小時滲水總量提高了18倍多,加速了洗鹽改土的過程。葉和才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提出了改良重鹽土的生物及水利措施,並在大面積重鹽土上推廣,為華北濱海重鹽土的改良闖出了一條新途徑。
近百年來,習慣將土壤水按其所受的力分為吸濕水、毛管水和重力水。蘇聯的土壤學家又將吸濕水分為緊束縛水(吸濕水)和松束縛水(膜狀水);將毛管水分為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懸着水。雖然這種土壤水分類為制定農田灌排和農作物灌溉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但從土壤水的勢能觀點出發,從土壤水分特徵曲線上看,上述各種水分沒有截然的分界線,它們也不能全面地和定量地反映出土壤水和作物吸水的關係,以及土壤水本身運動的規律。 葉和才根據土壤水分特徵曲線及有關資料,研究了土壤水與植物水的關係。文獻中常把土壤田間持水量與萎蔫係數之間的土壤水作為植物根能吸收的有效水,並用田間持水量與萎蔫係數的水量差來表示土壤有效水量。根據高產冬小麥灌溉試驗的結果,葉和才認為:當植物蒸散(包括植物蒸騰和土壤蒸發)強烈時,植物對偏近萎蔫係數的土壤水分的吸收速率就來不及補償蒸散消耗,植物仍要受到乾旱的威脅,所以土壤有效水量不應脫離而應結合蒸散強度來考慮分析,需要知道的應是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蒸散強度下的土壤有效水量,這是與作物生長關係密切的一種土壤水分性狀。根據研究結果,為北京市雙橋農場制定了「高產小麥灌溉制度」,為北京市北郊農場提供了沙荒地種植苜蓿的技術措施,發展了農作物節水灌溉技術。[2]
我國土壤水分運動規律研究的帶頭人
和才,作為土壤學家。長期致力於水利土壤改良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從事鹽土改良、土壤水分和農作物節水灌溉的研究工作,是我國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運動規律的帶頭人之一,為我國水利土壤改良和土壤水分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12年10月31日生於廣東梅縣長教村。幼年隨父去泰國,回國後入上海滬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入滬江大學商科免費上學,由於反對歧視中國教師,他放棄免費待遇,轉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攻讀。1934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留校任土壤肥料學助教。1937年獲公費赴英國劍橋大學農學院攻讀研究生,1940年獲理科碩士學位。 1941年回國,被聘任為重慶中央農業實驗所研究員技正,主要從事土壤肥料的田間試驗研究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技正,在軍糧城試驗分場開展濱海鹽土的利用改良、潮汐對袁家河鹽分變化的影響,以及硫銨、氯化銨、石灰氮等肥料對水稻的影響等研究工作。 194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農學院教授。1949年9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大學三校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他被聘為土壤農業化學系教授,先後擔任水利土壤改良教研室主任,土壤農業化學系主任等職。50年代,他先後研究了地下水位變化與土壤鹽分變化,馬爾采夫犁(無壁犁)耕作對濱海鹽土增加透水性的影響,施用有機肥改良濱海重鹽土的效果,種植耐鹽植物黃湏草鹽吸對改良濱海重鹽土的影響;提出了生物、水利土壤改良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改良濱海鹽土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60年代以後,他主要從事土壤水分、農田灌排和農作物節水灌溉制度的研究,主張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葉和才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當選為北京市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七屆政協常委。
葉和才自40年代末開始執教以來,大力培養土壤農業化學人才。兢兢業業工作了數十個春秋,為培養土壤農業化學人才做了大量工作。他十分強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重視理論聯繫實際,注意教材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潛心研究了蘇聯威廉斯土壤學,向學生講授土壤統一形成學說,用土壤發生學觀點闡述華北濱海鹽土的發生髮展,提倡用生物、水利措施改良華北地區濱海重鹽土。在講授水利土壤改良學時,除參考蘇聯教材外,儘量結合中國實際,豐富了水利土壤改良學的內容。50年代末,他主編了我國第一本《土壤改良學(水利土壤改良)》教材,內容包括:灌溉、排水、鹽鹼土改良、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水土保持等。1979年,他參加了瀋陽農學院陳維新主編的《農田水利學》一書的編寫工作。60年代以來,他翻譯了大量國外有關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的著作,多次舉辦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的培訓班,為高等農業院校培養了大量師資。從1954年開始,他承擔了培養研究生的任務。對研究生的課程安排,研究課題選擇,直至論文撰寫,都給予具體耐心的指導。他謙虛嚴謹、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薰陶了他的研究生。[3]
我國北方鹽漬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
葉和才教授長期致力於水利土壤改良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科學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鹽鹼地改良,土壤水分和作物節水灌溉的研究工作。他運用土壤發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我國華北濱海鹽鹼土的土壤植物演變過程,提出濱海重鹽土的生物水利土壤改良措施,為華北濱海重鹽土的改良利用創造了一條生物水利土壤改良的新途徑。他是我國北方鹽漬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之一。他對土壤水分和噴灌灌溉制度等進行了較深入地研究,他根據土壤水分特徵曲線並聯繫節水灌溉的研究取得了「高產小麥灌溉制度」、「北京昌平白各莊荒地種植飼草苜蓿」等重要成果在生產上起到了積極作用,發展了農作物節水灌溉技術。 葉和才是我國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運動規律的帶頭人之一。他不但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憑着對研究土壤水分、土壤物理學基礎和他素有的數理、外文基礎,翻譯了大量國外有關土壤水分能量觀點的著作,多次舉辦用能量觀點研究土壤水分的培訓班,為高等農業院校培養了大量的師資。合譯了:D.希勒爾著《土壤和水》、S.A.泰勒著《物理的土壤學》、美國國家科學院編《乾旱地區集水保水技術》、J.N.魯沁主編《農田排水》、蘇聯卡慶斯基編《土壤學》、蘇聯威林斯基主編《土壤學》等教學參考書。主編和編寫了《水利土壤改良》、《農田水利學》等著作和論文數十篇。 葉和才教授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培養青年學生,為人師表,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土壤學科研和教學人才,他為發展我國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竭盡了全部精力。1949年—1992年 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教授、水利土壤改良教研室主任、土壤農業化學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曾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1992年9月5日逝世。[4]
參考資料
- ↑ 葉和才中國農業大學校友網2012-01-09
- ↑ 葉和才提出改良華北濱海鹽土的新途徑葉和才紀念館2011-10-13
- ↑ 葉和才我國土壤水分運動規律研究的帶頭人培養了很多人才葉和才紀念館2011-10-13
- ↑ 葉和才我國北方鹽漬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1992年9月5日逝世葉和才紀念館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