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群·塔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群·塔賢

葉群·塔賢男,是第一位將藏族生活融入到石雕藝術當中帶領村民走文化致富之路的自學成才的民間藝人。由共青團中央、水利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和全國青聯共同組織開展的「第十三屆中國傑出青年農民」評選日前在北京揭曉。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傑出青年農民」稱號。 [1]

葉群塔賢生於1977年7月25日,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秀麻鄉三巴村人。海南州十二屆人大代表,民間石雕藝人,主要雕刻作品有《綠渡母神像》、《索南多布傑國王像》、《南賽神像》、《盤龍》、《氂牛》、《奧運會吉祥物-藏羚羊》、《鐵連佛器》、《背水姑娘》、《擠奶》、《捻毛線》等富有古代藏族人民生活氣息的作品。其中部分繪畫和雕刻作品傳到美國、荷蘭等地,部分作品被刊登在《章恰爾》、《群眾文藝》、《詩集》、《青海旅遊》等省內外刊物上。

從小酷愛藏族民間藝術的他,四五歲起就在村附近的寺院裡經常觀看畫師們畫各種唐卡和壁畫,到了家裡就時常模仿練習。他憑藉自己的想象力,一次又一次地模仿,一次又一次地練習,數九嚴寒的冬天,他就在冰面上用撒土等方法繪畫龍、鷹、馬、牛、羊、人等動物圖案,並時常站在高處俯視圖案的形象是否逼真,練得手凍腳麻也感覺不到。到了春夏季節,他就在廢紙、平地和石頭上刻畫吉祥八尊圖,飛禽走獸及人物形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刻苦磨練,用自己的酷愛藝術之心和頑強的毅力,自學成材,把繪畫藝術融於石雕技藝中,煉就成為民間牧民繪畫雕刻藝人。當地群眾說:「在塔賢身上見到了中國有名的古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的涵義了」。

從1992年開始,他的繪畫和雕刻技藝日漸成熟,先後完成的水彩畫作品主要有《我和氂牛的故鄉》、《美麗的村莊》等;油畫作品《吾加活佛肖像》、《江加活佛肖像》等;主要雕刻作品有《綠渡母神像》、《索南多布傑國王像》、《南賽神像》、《盤龍》、《氂牛》、《奧運會吉祥物-藏羚羊》、《鐵連佛器》、《背水姑娘》、《擠奶》等富有古代藏族人民生活氣息的作品。其中部分繪畫和雕刻作品傳到美國、荷蘭等地,部分作品刊登在《章恰爾》、《群眾文藝》、《詩集》、《青海旅遊》、《甘肅風采》、《加拿大畫報》等國內外刊物上。

葉群·塔賢從小酷愛藏族民間藝術,四五歲起就在村附近的寺院裡經常觀看畫師們畫各種唐卡和壁畫,後來他把繪畫藝術融於石雕技術中,在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新致富的新路子。他也是一名靠石雕、繪畫藝術傳播藏族民間雕繪文化增加收入的致富帶頭人,2006年7月,葉群·塔賢同志獲得了「藏族美術家的榮譽稱號」。2007年4月被評選為海南州首屆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10月,簽約定單近百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2006年12月11個作品審批了專利。富了的她時刻不忘養育自己的那片熱土,近幾年來,先後為生活困難的鄉親扶貧濟困近萬元。並參加了「青海民族慈善」基金會為解決貧困群眾的生活力盡綿薄之力。近兩年來,他還招收了三十五名貧困家庭的子女到他家學習繪畫,其中在校學生十二名,傳授石雕技藝,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和就業問題。

人物介紹-採訪

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收聽《中國之窗》。今天的節目,請聽青海台採制的錄音報道:藏族石雕藝人葉群塔賢傳奇。

聽眾朋友,在中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有一位年輕的石雕藝人,名叫葉群塔賢。他從小在大山深處放羊,沒上過學,卻對民間繪畫雕刻藝術,有一種天生的痴迷,憑着自己的聰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創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油畫、唐卡和一件件風格獨特、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傾力扶持下,他創建了工藝美術品公司,開辦了雪域塔賢藝術院,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石雕藝人和群眾脫貧致富帶頭人。2009年,葉群塔賢榮獲「中國傑出青年農民」稱號。

前不久,記者前往青海省同德縣,採訪了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藏族石雕藝人。

我從小就對繪畫和雕刻石頭着迷,但怎麼也沒想到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我二十六歲之前幾乎沒有離開過家門,看看現在,真的就好像做夢一樣。

葉群塔賢今年三十三歲。他創辦的雪域塔賢藝術院,坐落在同德縣城東面的河谷邊,是一座寬敞的四合院,總共有十幾間屋子。在院子中央的空地上,堆滿了雕刻用的大大小小的黑色石頭,幾個年輕人坐在石堆旁,不停地用電鋸把石頭切割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在藝術院展覽室里,牆壁上掛滿了油畫、水彩畫和唐卡,展桌上擺放着各式各樣一尺見方的石雕作品,其中,反映藏族牧民生活場景的石雕,可以說件件質樸可愛,意趣十足,風韻獨具。

記者:這全都是塔賢的作品嗎?

桑毛:對,這全都是塔賢的雕刻作品,還有他學徒的作品。他的這些作品全都來源於他的牧民生活。

記者:哦,這是油畫。

桑毛:油畫、還有水彩畫,非常逼真,都是反映他們家鄉的。這些像框裡裝的都是他辦的專利(證書)。

記者:這個櫥窗里整個都是塔賢的榮譽證書啊,真不少。

介紹起葉群塔賢的作品和人生經歷,同德縣委宣傳部部長桑毛如數家珍,充滿了自豪感。

葉群塔賢1977年出生在同德縣秀麻鄉三巴村,「三巴」藏語的意思是「有橋的地方」,這裡山林茂盛,溪流密集,景色秀美。離葉群塔賢家不遠,有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名叫尕毛寺,裡面有許多形態生動的佛祖、菩薩、神靈和高僧大德塑像,以及繪製精細、講述佛界故事的壁畫和唐卡。美麗的家鄉和家鄉散發着濃濃藝術氣息的尕毛寺,是葉群塔賢雕刻藝術之夢生長、起飛的地方。

三巴村地處大山深處,村里人都過着遊牧生活,經常遷徙,居住分散。村里孩子要上學,得到幾十多公里外的鄉上讀寄宿小學。葉群塔賢沒有去學校讀書。每天一大早,他趕着羊群上山,傍晚太陽落山時回家,風裡雨里,一天天長大。不過,他從沒有停下學習繪畫、雕刻藝術的腳步。每天趕着羊群上山前,他都要往綁在馬背上的羊皮褡褳里,一頭塞進吃的,一頭裝進紙和筆以及各種圖冊、畫片。到了放牧的地方,他總是拿出圖冊、畫片細心研究揣摩,並把紙鋪在地上,照着圖冊畫片不停地臨摹不停地畫。帶來的紙用完了,他就在石頭上和撿來的樺樹皮上畫。冬天,葉群塔賢常常蹲在河邊,往亮晶晶的冰面上撒上細細的土末,用手指或樹枝,一遍又一遍描畫動物圖案和人物造型。他用撿來的電鑽鑽頭做成雕刻刀,把拖拉機輪子上使用的螺帽與木棒擰在一起做成小錘頭,在家鄉漫山遍野的瑪尼石上,無拘無束地盡情抒發和揮灑自己的想象力。多年來,由於他對民間繪畫雕刻藝術太過痴迷,羊只走失,小羊羔被老鷹叼走、被狼咬死的事兒時有發生,為此,他不知挨過多少次父母親的巴掌,受到過多少回兄妹的責罵和埋怨。

葉群塔賢回憶起往事,動情地說:

那時我十二三歲,對畫畫雕刻很入迷,經常把羊群趕到山坡上後,就不再管了,結果弄丟了很多隻羊,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真的對不起父母……

終日行走在溪流縱橫的美麗草原上,浸潤於大山與石頭的靈性之中,葉群塔賢無時無刻不在用眼睛和心靈,感悟石頭的生命並賦予石頭以生命。日子一天天過去,葉群塔賢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更加充實豐富,繪畫雕刻技藝也日漸成熟。他先後製作完成了《綠渡母像》、《智慧之劍》等大量雕刻作品,同時設計創作了《背水姑娘》、《捻毛繩》、《擠牛奶》以及《藏獒》、《野氂牛》、《藏羚羊》等眾多散發着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石雕作品。這些作品經過葉群塔賢反反覆覆地打磨、雕琢,顯露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魅力。

2005年年初,為了照顧孩子上學讀書,葉群塔賢來到縣城,住進了親戚家,也帶來了他所有的繪畫石雕作品。

2006年初夏,當時縣上主管文化工作的副書記韓才邦,有一天偶然聽人說起葉群塔賢和他的石雕作品後,便很快來到了葉群塔賢的家,渴望一探究竟。

韓才邦回憶說:  

當時我看到這個人和他的作品之後,確實很吃驚!他的這個工藝品栩栩如生。我們同德地區有這麼好的人才,這麼好的作品,值得政府扶持。

韓才邦看到葉群塔賢的石雕作品後,驚訝不已,欣喜萬分。當時,海南藏族自治州經濟工作會議正在同德縣舉行,他邀請參加會議的代表們過來參觀,還邀請省上、州上的媒體進行了採訪報道。不久,青海省的一些政府官員也專程趕到同德縣看望葉群塔賢,勉勵他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家鄉的民族文化事業和經濟發展作貢獻。

一扇門打開了。葉群塔賢,這個來自大山深處、幾乎從沒有離開過草原和羊群的青年牧民,從此跨入了一片廣闊、繽紛的天地。

那一年,縣財政拿出三萬五千元人民幣,幫助他改善創作環境和條件。縣工商企業聯合會出資十萬元,為他建造了九間新房,購置了生產工具,創建了工藝品公司和藝術院。縣勞動就業部門專門面向藏族貧困牧民家庭的青年人,開辦了石雕培訓班,為葉群塔賢的公司培養輸送生產人員。

如今,葉群塔賢已經成為當地聞名遐邇的藏族美術家、企業家。他的工藝美術品公司已經有十一種產品獲得專利權,一年的產值將近一百萬元人民幣,公司員工每個月的平均收入都在三千元以上。

同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迪青:

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他的公司做大做強,讓他的石雕藝術產品,成為我們縣的一個特色文化產業,成為我們同德縣的一張名片。

當這次採訪結束時,葉群塔賢希望用他還不太熟練的漢語,通過記者向所有關心他、幫助過他的人,表達衷心的謝意。他說:

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我會繼續努力,好好干。

聽眾朋友,以上您收聽的是青海台採制的錄音報道:藏族石雕藝人葉群塔賢傳奇。謝謝收聽,再會。 [2]

工藝大師葉群塔賢:讓沉默的石頭「唱歌」

「叮咚,叮咚……」葉群塔賢手中的雕刻工具游弋在一塊石頭上,不多時便出現了一頭青藏高原氂牛的輪廓。

走進葉群塔賢的家,仿佛進入了美術作品展廳。出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秀麻鄉三八村的葉群塔賢,從小酷愛民間繪畫藝術,並將其融於石雕技藝當中。他先後榮獲「中國傑出青年農民」和青海省一級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帶領村民致富。

「小時候每天趕着羊群在草原放牧,躺在向陽的山坡上,我時常會望着天上的白雲痴痴地發呆,不明白這些輕柔的雲朵為什麼總是不停地變換模樣,河邊的野花為什麼會開得如此美麗絢爛?」葉群塔賢說,兒時對草原上白雲、野花的印象,成為他從事藝術創作最初的衝動和靈感,也成了他永恆的創作主題。數九寒冬,葉群塔賢在冰面上撒一把土,趴在冰面上,用凍皴的小手一遍又一遍地描畫着想象中斑斕的世界,被凍得手腳麻木也樂此不疲……

因為專注於畫畫,葉群塔賢幾乎無暇照顧自家的羊群,有好幾次他趕着羊群回家時才發現跑丟了幾隻。可他總也按捺不住想畫畫的激情,沒幾天他又偷偷摸摸地畫起來。羊越放越少,畫卻越來越多。

有一天,他專心致志地坐在草地上作畫,發現自家的羊群早就跑遠了。葉群塔賢只好放下手中的畫筆追趕羊群。放在草地上的那件創作了20多天即將完成的作品卻被山羊踩了一個洞。沒辦法,晚上他只好用麵糊把破損的地方小心翼翼地粘好。

20歲那年,葉群塔賢第一次去了同德縣城打工,這次遠行對他來說意義非凡。「我見到了許許多多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東西,還見到了縣城裡為數不多的幾尊雕塑。」於是,他從河灘里撿來石頭,用一把自製的鏨刀雕琢起來,記錄下生活賦予他的感動。

從2004年起,他的石雕作品在省內外接連獲獎,不少人慕名前來收購,還作為青海特色旅遊產品遠銷美國、荷蘭、日本等國。2006年,在當地政府扶持下,葉群塔賢創建了工藝美術品公司,開辦了雪域塔賢藝術院,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石雕藝人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羊。2011年至今,他已招收400餘名當地農民工學徒。目前,他的公司已有11種產品獲得專利權,年產值近100萬元。 [3]

葉群·塔賢:畫地為圖終成才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秀麻鄉的葉群・塔賢,近日因為在藏族繪畫、雕刻藝術方面的突出成績,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他用不熟練的漢語告訴記者:「這些都是自學得來的。獲得榮譽我很受鼓舞,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這位生於1977年的淳樸藏族小伙,從小酷愛藏族民間藝術,四五歲時就經常在村附近的寺院裡觀看畫師們畫唐卡和壁畫,一回到家就模仿練習。因家境貧困,又與學校隔着綿延的大山,他沒能上學。隨着年齡的增長,塔賢承擔起放牧的活計。他沒有放棄內心對美的追求,憑藉豐富的想象,一次次地觀察,一次次地刻畫。數九寒冬,他在冰面上撒一把土,繪成惟妙惟肖的龍、鷹、馬、牛、羊等動物圖案,還站在高處俯看圖案是否逼真,被凍得手腳麻木也樂此不疲;到了春夏時節,他在石頭、平地或廢紙上刻畫吉祥八尊圖、飛禽走獸圖及人物形象。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塔賢靠着勤奮與執著自學成材。   從1992年開始,塔賢的繪畫和雕刻技藝日漸成熟,先後完成了水彩畫作品《我和氂牛的故鄉》、《美麗的村莊》等,及油畫作品《吾加活佛肖像》、《江加活佛肖像》等。他把繪畫藝術融於石雕技藝中,主要雕刻作品有《綠渡母神像》、《盤龍》、《氂牛》、《奧運會吉祥物――藏羚羊》、《背水姑娘》、《擠奶》等,極富藏族生活氣息。其中部分繪畫和雕刻作品傳到美國、荷蘭等地,一些作品還刊登在國內外刊物上。

塔賢小有名氣了,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石雕文化中心戶」。他把弘揚藏族民間石刻、繪畫藝術視為己任,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新致富的路子,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2006年10月,塔賢當選為海南州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參加了州人代會。

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塔賢辦起了繪畫雕刻工藝美術品製造廠,招收了37名學徒。他躊躇滿志地對記者說:「我準備擴大規模,招收貧困戶子女及沒有工作的回鄉大中專畢業生100多人,傳授石刻、木刻、骨刻、油畫、水彩畫等技藝,實現藝術創新和經濟效益雙贏,為家鄉青年增加收入、共同致富而努力。」[4]

牧民葉群·塔賢的「點石成金」

「叮咚叮咚……」,葉群·塔賢的雕刻工具如魚一般游弋在石塊上,不多時便「游」出了一頭氂牛輪廓。

葉群·塔賢出生在青海省同德縣秀麻草原,因為貧困未上過一天學。如今39歲的葉群·塔賢不僅是青海省級民間工藝大師,在同德縣城開辦了石雕工藝公司和培訓學校,其石雕還作為青海特色旅遊產品遠銷美國、荷蘭、日本等國。

「小時候跟在牛羊後面數尾巴(指放牧),唯一的愛好就是畫畫刻石頭,因為『管不住』自己的手還丟過羊,挨過不少巴掌。」葉群·塔賢操着一口流利的「藏普話」回憶說,「2002年秋天,為了把家裡的羊賣個好價錢,第一次到了西寧,沒想到順手帶的石雕變成了錢,還比羊的(價錢)好。」

「是不是以後不要再看牛羊的尾巴了?牧民不養牛羊怎麼活?」看到「石變金」的葉群·塔賢面對自己身份的轉型,「猶豫了差不多兩年,但是最後因為孩子要讀書搬到縣城。」一邊「小試牛刀」以石雕為業,一邊照顧孩子上學。

「頭一年只賣了幾千塊錢,這個家都要『倒閉』了。」葉群·塔賢的妻子侃卓措決定,「你專心雕刻,我去放羊。」葉群·塔賢則對妻子發誓:「只要你支持,我一定讓你過上好日子。」

2006年葉群·塔賢一組反映牧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的石雕作品引起了當地官方的注意,同年官方籌集3.5萬元(人民幣,下同)資金為葉群·塔賢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並為他的石雕作品做起了「義務廣告宣傳員」,兩年後的「青洽會」上葉群·塔賢拿到了10萬多元的購銷訂單。

「亦友亦徒」的牧民公保加是葉群·塔賢從秀麻鄉帶出來的第一人,「像我這樣的出來的第一批人還有10多個,現在做石雕、畫唐卡、做銀器的都有,不過(繪)畫的基礎都是在『土教授』塔賢這裡學的。」公保加說他學了5年多,現在不僅賺了錢,蓋了新房子,還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隨着《背水姑娘》《捻毛線》《打酥油》《剪羊毛》等大量雕刻作品走向北京、上海等地,葉群·塔賢也相繼創建了工藝美術品公司,開辦了雪域塔賢藝術院,在帶動當地牧民就業的同時,還承擔起培訓新學員的任務。

據統計,2011年至今,葉群·塔賢已招收400餘名學徒,傳授石刻及繪畫技藝。目前,其工藝美術品公司已有11種產品獲得專利權,且產品訂單不斷,公司年產值近100萬元,員工每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

「把我們藏族人精神上的富有變成精神和物質都富有,是我接下來的心愿。」葉群·塔賢說。(完)

學習葉群塔賢先進事跡座談會

1月20日,共青團中央、水利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全國青聯聯合表彰十名第十三屆中國傑出青年農民,我省同德縣秀麻鄉青年農民葉群塔賢(藏族)被光榮地授予中國傑出青年農民稱號,為我省青年爭得了榮譽。

座談會傳達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要批示精神。

受省委書記強衛,省委副書記、省長宋秀岩的委託,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穆東升代表省委、省政府對葉群塔賢同志榮膺第十三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表示熱烈祝賀。他說,葉群塔賢同志此次當選「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是在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取得的,這既是他本人的榮譽,更是全省青年的驕傲;既是我省青年農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展示,更是對我省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認可與肯定。這一榮譽必將帶動我省更多青年農民在建設新農村、建設新青海的進程中施展才華、成就事業,必將激勵更多的青年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唱響青春之歌,譜寫壯麗人生。

穆東升希望廣大青年以葉群塔賢為榜樣,把握當前的大好機遇,珍惜青春年華,找准人生方位,勇擔社會責任,努力學習,早日成才,努力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社會進步上發揮排頭兵作用,在樹立青海意識,引導青年擔當重任上發揮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在弘揚艱苦創業精神、推動自主創新上發揮突擊隊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獲得者葉群塔賢發言。(本網記者陳文淵/攝)穆東升強調,葉群塔賢是在高原大地成長起來的優秀青海青年,他的成長進步,是自己歷經磨難、不懈奮鬥的結果,也是家鄉人民精心哺育的結果,更是高原民族文化長期薰陶和黨團組織培養教育的結果。全省各級團組織要廣泛開展向葉群塔賢同志學習的活動,各級宣傳部門要廣泛宣傳葉群塔賢同志的先進事跡,充分發揮先進青年的模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教育廣大青年、特別是教育民族地區青年以葉群塔賢為榜樣,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團結進取,艱苦創業,走文化產業致富之路,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發展局面,以嶄新的時代風貌和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自覺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

座談會上,葉群塔賢等7名青年代表分別作了發言。團省委號召並倡議全省廣大青年在葉群塔賢先進事跡感召下,爭做勤於學習、艱苦奮鬥、善於創造和甘於奉獻的新時期優秀青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拼搏奉獻,成長成才。

座談會前,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穆東升親切接見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獲得者葉群塔賢。

特別是2006年,在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文明辦為他家掛牌,命名為「石雕文化中心戶」,並在各大媒體上進行了大力宣傳,受到了省、州領導的重視。《青海電視台》先後3次對他個人及作品進行了報道,他所雕刻的人物、佛像、器具以及各種野生動物活靈活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繪畫手法功底紮實,與眾不同,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2006年7月,在海南州首屆《藏密文化研究會》成立儀式上,塔賢同志獲得了「藏族美術家的榮譽稱號」並給予了物質獎勵。

2006年9月,時任省委書記趙樂際同志率領省、州、縣主要領導專程來到塔賢家中,詳細參觀了他的作品,並給予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2006年10月初,應邀參加了北京、蘭州、西寧等地的展覽會。在蘭州市展覽期間,得到了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副主任普正法師、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才項、蘭州市宗教局局長馬應真和蘭州萬卉食品廠董事長陶世儀等知名人士和企業家的讚許。同時得到來自黃南州、玉樹州的佛教知名人士的稱讚。2007年3月,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曲青山同志專程趕到同德慰問並參觀了他的部分作品,給予高度評價和積極鼓勵,2007年4月被評為海南州首屆「十大傑出青年」。

立志弘揚民族藝術,勇攀藝術殿堂高峰

榮譽的光環使他更加充滿自信,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鼓勵使他更加堅定了弘揚藏族民族文化藝術創作的信念。為了創作,現在他幾乎不接見客人,常常思索着、感悟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他那深邃的目光,豐富的想象力和獨到的思維,不斷的構思着、創作着,因為他已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繪雕藝術事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藏民族文化藝術的無限熱愛與執着的追求是他永恆不竭的創作動力,肩負着挖掘和弘揚藏族民間石刻藝術和繪畫發展的重任,他不斷地汲取着豐富的藏文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在生活中不斷發現靈感,在創作中不斷挖掘民族文化的真諦。最近,他又創作了新的石雕作品《挖羊皮》、《剪羊毛》、《藏獒》等反映濃郁民族生活特色的作品。他不斷地創作着,為藏民族繪雕藝術事業的發展和傳承,為躋身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而默默的奉獻着。

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家鄉人

如今成為同德縣乃至全州小有名氣又自學成才的石雕藝人和靠石雕、繪畫藝術傳播藏族民間雕繪文化增加收入的致富帶頭人,他的繪雕作品已身價倍增,少則四、五千元,多則五、六萬元不等,在挖掘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道路上,塔賢通過自己的辛勤與汗水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新致富的新路子。縣委、縣政府也對石雕文化中心戶的發展壯大,非常重視,從政策、資金、建房、用地等方面給予扶持,把石雕工藝作為同德縣的一個文化產業作大做強,引導其培養學徒,擴大經營加工規模,提高工藝創作水平,使產品上檔次,上規模,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三位一體的產業化經營,實現藝術創新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專門撥款3.5萬元專項資金,加上他自籌7萬元,修建了9間房屋,購置了配套生產工具,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作為一位民間藝人,2006年10月,塔賢光榮的被當選為海南州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了州十二屆人代會,回到家鄉,他心裡躊躇滿志,信心倍增,他說:「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是同德縣為他提供了一個展示民間藝術交流的新平台和新機遇,今後,作為一名繪畫和雕刻藝人和人大代表,我要更加努力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手藝和技術,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興辦一個『繪畫雕刻工藝美術製造廠』,招收貧困戶子女以及沒有工作的回鄉大中專畢業生100多人,傳授石刻、木刻、骨刻、油畫、水彩畫以及草圖、速描等本人所學技術經驗,為家鄉群眾增加收入、共同致富開創出一條新路子。」如今,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堅定不移地努力實踐着,他已招收30餘名學徒,潛心在家創作。[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