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葉聰,男,漢族中共黨員,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黃陂人,大學學歷,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奮鬥者」號總設計師[1]、萬米海試總指揮。十三屆全國青聯副主席、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葉聰同志「改革先鋒」稱號[2],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2019年9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3]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湖北黃陂

出生日期----1979年

國 籍 ---- 中國

職 務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

主要成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五四獎章,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通用項目)[4]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程大學

人物經歷

葉聰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總體組副組長,高級工程師,

2001年7月,葉聰參加工作,從事載人潛水器的研製任務,現為國家「十五」863重大專項「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布置主任設計師、質量師、建造師,是國內唯一的載人深潛器潛航員。葉聰編寫、繪製大量設計報告、計算書、說明書和設計圖紙,並參與總布置以外的潛水器結構、推進、觀通導航和控制、水聲、水面支持等分系統的設計工作。

葉聰是潛航員教練,指導多位潛航學員,兩位學員能夠擔任載人深潛副駕駛任務。2005年,葉聰參加中、美兩國聯合深潛活動,完成兩次2200米深度的下潛任務,成為深潛領域的第一個中國人。葉聰成為中國載人深潛領域潛航員專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

2020年8月,當選為十三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22年10月16日,參加《時間的答卷》第二季。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成長軌跡

葉聰出生於1979年,是武漢黃陂人。「我從小就不是個優秀的學生,上課喜歡走神。」葉聰說,1997年,他從名校黃陂一中畢業,以高出重點線十多分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

「我的高考分其實不高,同學中比我高的多得去了。」葉聰笑着說,「千萬不要說我是學校的尖子生啊,要不然我那些同學會罵我的。」

2001年,葉聰進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工作。就在第二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立項。葉聰進入這個項目組工作。那時,深潛在國內是空白。 「這個技術當時在國外也是封鎖的,我們只有從一些外國的影視資料中學習。」

葉聰所說的影視資料,包括《泰坦尼克號》等國外電影,這些藝術作品,在他們看來,是最直接的學習材料。

直到現在,葉聰及其團隊仍然和《泰坦尼克號》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團隊有聯繫。

2003年,剛剛工作兩年、年僅24歲的葉聰被任命為「蛟龍號」總布置主任設計師,他成為該項目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

葉聰

來自 武漢文明網 的圖片

2007年9月,「蛟龍號」從圖紙變為了現實。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台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各項性能指標都需要進行海上試驗來進行驗證。

葉聰說,自己第一次駕駛「蛟龍號」做水面測試就被給了「當頭一棒」。當時,為了檢驗通訊能力,首次將「蛟龍號」與母船連接的纜繩解開。不料,通訊信號接收不穩,對講機瞬間「失聲」。一貫沉着冷靜的葉聰心裡也咯噔了一下,但隨即靜下心,一絲不苟地完成相關檢測項目,兩小時後,通訊恢復,「蛟龍號」順利返航。「駕駛潛水器就好比走鋼絲。」葉聰說。

2012年6月,「蛟龍號」深海郵局掛牌儀式在青島舉行,葉聰被聘為首任名譽局長。「蛟龍號」深海郵局採用虛實結合的經營模式,虛擬郵局設在「蛟龍號」艙體內,實體郵局設在青島市嶗山區郵政局金家嶺郵政支局,主要開辦國際國內函件寄遞和集郵業務,郵政編碼266066。

「這個郵局的象徵意義還是大一些」,葉聰說,設立深海郵局是希望讓深海的距離和民眾近一些。

「蛟龍」號2002年立項後,23歲的葉聰在2003年成為「蛟龍」號總布置主任設計師。2008年,「蛟龍」號研製成功後,作為主創設計人員的葉聰又報名參加試航員,並於2009年10月3日成功在南海試潛1000米, 2010年7月13日,在南海成功試潛3795米,從而被稱為「中國首席潛航員」。他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五四青年獎章、無錫市十大傑出青年。 「蛟龍」號先後深潛42次,其中38次由葉聰擔任主駕駛,被稱為「最牛潛航員」。而不為外人所知的是,葉聰同時還是中國最年輕的載人潛水器主任設計師,潛水器最重要的設計圖紙——每個設計階段的潛水器總圖均出自他手。他還成為中國潛航員培訓的主要教官。

問:什麼樣的人可以做潛航員?

答:2013年10月,我們會招收第二批潛航員。標準主要有3個,首先是身體素質,要達到入伍的標準。其次是心理素質,我們會設置一些問卷及心理測試。第三個是專業背景,我們還要考慮招收一名女潛航員。

問: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蛟龍號」的乘客?

答:「蛟龍號」的任務主要是自然勘探和考察,所以坐在裡面的都是科學家。以後,我們還要研發不同深度的潛水器,滿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要乘坐潛水器,也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要膽子太小的或者有心臟病的;潛水器裡面空間小,乘客不能有傳染病和體味等。

首席潛航員

下潛5000米

2011年7月25日,葉聰駕駛着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深海潛水器「蛟龍號」,首次向5000米深度大關挺進。海試的地點在東太平洋,那裡又是一塊非常平整的海底。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葉聰每次執行任務前都要給家裡發電子郵件。在駕駛「蛟龍號」開展5000米海底深潛前,葉聰給父母發來電子郵件,告知家人「蛟龍號」將於北京時間7月26號凌晨的1時30分進行第二次下潛的試驗。凌晨2時30分,中央電視台傳來消息:「蛟龍號」同步時鐘出現故障,將推遲下潛時間。父親葉大群便勸說老伴一起去休息了。

載人深潛風險不小,5000多米的水下,每一平方米的艇身要承擔500萬公斤的水壓。有一次試潛,突然發生故障,「蛟龍號」與母船失去聯繫,沒有按照預定時間出水。遲遲沒有收到兒子報平安郵件的父母,緊張得一夜未睡,連發了3封電郵,直到葉聰平安出水回覆郵件後,父母這才放下心來。

在「蛟龍號」的前端,有3個觀察窗,這是潛航員們觀察海底最方便的「眼睛」。潛航員在強光照明下可觀察到前方20米範圍內的海底環境。

接近海底,葉聰開始忙了起來,葉聰啟用潛水器懸停定位功能,平穩地在海底着陸。他詳細觀察周邊環境,選擇作業地點,同時和海面的指揮聯繫。機械臂開始展開取樣,試航員開始忙碌起來。呆在海底5個小時,葉聰和同伴還開心地吃了頓午飯。返回水面的1小時40分鐘裡,他聽了一會兒音樂,還和同伴聊了聊下潛的感受。

在「蛟龍號」的下潛過程中,葉聰就是潛航員,主要工作是保證載人潛水器的正常運行,操縱潛水器在指定海域巡航和作業,還負責導航、通訊、攝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與維護、醫療急救等工作。

葉聰在下潛之前告訴父母不要熬夜看直播,但葉大群夫妻倆牽掛着遠在海洋深處的兒子,從25日晚上開始就一直守候在電視機前。

清晨6時12分,家裡的電話鈴突然響起,葉聰舅舅給父親葉大群打來電話說:「葉聰下潛成功了!葉聰下潛成功了!」

葉大群趕緊打開電視機,看到了兒子駕駛「蛟龍號」衝擊5057米深海的畫面。上午10時13分,當葉聰他們成功走出「蛟龍號」,父母這才放心。此時,家中的電話已響作一團,街坊鄰居、區領導們紛紛上門道賀。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連續播發了我國下潛5000米深海的消息。

2011年7月26日12時22分,葉大群、常耀俊夫妻倆終於等到兒子發來的平安郵件。葉聰和另外兩名潛航員成功下潛到5057米深水、返回母船「向陽紅09號」。

衝擊7000米

2012年6月15日早上7時,中國3名試航員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始進行7000米級海試第一次下潛試驗。承擔第一次下潛任務的是潛航員、主駕駛葉聰。按計劃,此次海試安排6次下潛,並衝擊7000米深度。 2012年6月27日,「蛟龍號」在進行的7000米級海試第5次下潛試驗中,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本次下潛試驗於北京時間27日5點05分開始,「蛟龍號」於5點29分開始注水下潛。11點47分,潛水器到達7062米深度海底。下潛試驗全程歷時695分鐘,進行了標誌物布放、測深測掃等作業,並從海底取回了三個海水樣品、兩個沉積物樣品和一個生物樣品。16點40分,葉聰駕駛的潛水器返回試驗母船甲板。他在第一時間給家裡發電子郵件,向父母和妻子報告:下潛成功,順利返回。

參與節目

2022年10月16日,大型主題電視節目《時間的答卷》第二季將在東方衛視開播。在首期節目中,葉聰將在節目中回望那條通往寂靜深海的路,在這條路上,他實現了很多夢想,仍意猶未盡——20年後,他想帶我們去萬米海底喝咖啡。

所獲榮譽

曾被評為無錫市「十一五」最具影響力人物。

2011年,葉聰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2年,葉聰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18年11月,葉聰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葉聰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2019年9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2年2月,被中國科協授予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2023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青年創新獎)。

視頻

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 第114集 葉聰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萬米之下:深海探索永不止步 2022-12-13發布

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 第115集 葉聰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蛟龍」入海:載人深潛開拓者 2022-12-13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