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馬光編寫《通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司馬光編寫《通鑑》,文化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司馬光
原圖鏈接《通鑑》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政治上是一個保守派。可是,他編寫了一部歷史巨著《資治通鑑》,在學術上卻是一位有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


司馬光是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出生在一位做官人的家庭。他童年時就很聰明機靈。他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不但在當時就很快傳開,而且流傳至今,成了家喻戶曉的佳話。


司馬光六歲起開始讀書。七歲那年,老師講《春秋左氏傳》,他聽得津津有味,回家以後,講給家裡的人聽,講起來頭頭是道,家裡的人都很驚奇。這部書對他影響很大,從此他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司馬光二十歲那年,考中了進士,做了官。但他繼續刻苦學習,一有空就鑽研歷史。他發現從古以來歷史著作非常繁多,一個人花一生精力,也很難讀完。他想,要是有一部系統完整的通史能供讀書人學習,那該多好呀!


經過反覆思考,司馬光決定自己動手,寫一部簡明扼要的編年體通史。他對人說:「春秋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從《史記》到《五代史》,合起來已有一千五百卷,讀書人讀好多年,不能讀完,讀了一輩子,也不能講出大略情況。我想寫一部歷史書,上面從戰國開始,下面到五代為止,用左丘明(《左傳》的作者)等人的編年體裁,採納各種各樣的說法,寫成一家之言。」


體裁確定了,他先編了一部從戰國到五代的大事年表,對歷代的治亂興亡作了扼要的敘述,書名叫《歷年圖》。接着,他又花了兩年時間,按照年代順序,把周、秦歷史編成八卷,書名叫《通志》,這也就是後來的《資治通鑑》的前八卷。


公元1066年,司馬光把《通志》進呈宋英宗。宋英宗也愛讀歷史,看了很是滿意,下了一道聖旨,命司馬光把這本書繼續編下去,還同意設置一個書局,作為編寫機構協助他編書;讓司馬光自己挑選編寫人員,並准許他借閱官府藏書。


司馬光高興極了,馬上成立書局,邀集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恕、劉攽和范祖禹三人做助手,共同編寫通史。後來,他的兒子司馬康也進了書局,負責檢閱文字的工作。


書局成立不到一年,宋英宗就病死了。繼位的宋神宗對歷史也很有興趣,很想了解一點歷史,司馬光就把《通志》讀給他聽。宋神宗很是讚賞,認為這部書講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可以幫助治理天下;同時,書中記載的歷史,又好像一面鏡子,可以供人們對照借鑑。因此,神宗把書名改為《資治通鑑》。「資治」是幫助治國的意思;「鑒」是指鏡子,含有警戒和教訓的意思。後來,人們又把《資治通鑑》簡稱為《通鑑》。


為了編寫這部書,司馬光和他的助手付出了巨大的勞動。每一段歷史,都由助手先編出事目,排列資料,然後加以考證鑑別,寫出詳細的編年史,作為草稿,最後由司馬光刪削修改定稿。例如唐史部分,初稿多達六七百卷,定稿時只剩下八十一卷。單是這樣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他們工作的艱巨了。


當時,這部書的全部初稿,據說足足堆了兩間屋子。在司馬光的案頭,手稿堆積如山,司馬光不得不一刻不停地埋頭修改寫作。他經常要到深更半夜才睡。他怕自己睡過了頭,還特地製作了一個容易滾動的圓木枕頭,只要一翻身,枕頭就會滾掉,他也就驚醒了。他把這個枕頭稱為「警枕」,用來警戒自己不要睡得太久,影響讀書寫作。


《資治通鑑》上起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至五代後周政權的滅亡,記載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按年代編成二百九十四卷。這部巨著有三百多萬字。它取材廣泛,引用了三百多種參考書,其中不少書現在已經失傳,所以它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資治通鑑》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文筆也很生動,是我國古代史學史上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由於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在史學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人們把他和寫作《史記》的司馬遷合稱為「兩司馬」。

視頻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

參考資料 

  1. 司馬光編寫《通鑑》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