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位於台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台9丙線旁,是日治時期能高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所立的紀念碑,以紀念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至七年(1918年)1月30日間能高橫斷道路東段(初音至奇萊主峰)完工通行。

能高越嶺道

台灣地形受中央山脈影響,東、西部阻隔,往來不便。能高越嶺古道原由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Tgdaya)所開發,該部落發祥於馬赫坡社,經狩獵發現花東縱谷平原,部分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到達木瓜溪左岸山腹聚居,故又名「木瓜番」。後再遷至銅門社(Tomong),也成為埔裏社街與蓮鄉間的貿易媒介。

日治時期官方為求山地控制與資源開發,進一步沿隘勇線與警備道開闢永久性的越嶺道路,在中央山脈建設許多新的東西向連絡通路。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開始開鑿能高越嶺道東段,七年(1918年)1月30日竣工,長約44公里。能高越嶺道起點由初音起,沿着木瓜溪河谷,經巴都蘭社(Badoulan),再攀越天長山,經桐里、坂邊、東能高到達花蓮港廳與南投廳界,再跨越奇萊主峰,到馬赫坡社連接合歡越嶺道往霧社,由初音到霧社全長90公里。施工期間,共動用警備員8,500人,職工14,000人,人夫36,000人,總共耗費工費42,000圓。

立碑紀念

台灣總督府為了貫徹理蕃政策,將能高越嶺古道拓寬為1米半寬度的警備道。由於地形險峻,須炸山築路,不少人因而犧牲,並由於工程位處深山險壑而無法立即運送下山安葬,殉職人員遺體只能以油布包裹或薄木板圍成棺形,就地下葬。因此全線道路打通後,官方於大正七年(1918年)在能高越嶺道東段出口處立了「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與「殉職者之碑」以資紀念。

由於能高越嶺道在花蓮縣開發史上深具意義,故「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於1997年4月1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1]

紀念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其中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高約160公分,寬約74公分,材質為玄武岩。而殉職者之碑高約100公分、寬約60公分,材料為片麻岩。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及殉職者之碑原豎立於舊台9線(今台9丙線)的左右兩側,殉職者之碑原面對西寧寺的右側高大刺桐樹附近,與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隔馬路相對,後來因為道路拓寬關係,才將殉職者之碑移到現今紀念碑前方的位置。目前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由西寧寺義務維護,西寧寺[2]負責人並以鐵皮屋覆蓋予以保護,並供人膜拜。

視頻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相關視頻

吉安道路客運、城鄉公交暫停運營
電影《井岡山道路》在吉安開機 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