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網 的圖片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及長春市四平市公主嶺市三市一縣九個鄉鎮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24°50′~125°22′,北緯43°14′~43°35′,由分布在640餘平方公里範圍內的16座海拔230~430米孤立的火山穹丘組成,16座火山錐及周圍的劃定區域總面積為764.8公頃,其中核心區405.8公頃,緩衝區359公頃。

火山群位於中國東部的伊通—依蘭斷裂帶[1]上,火山呈並列狀分布於伊舒盆地的兩側。火山群形成於中新世,為玄武岩火山群。伊通火山群以複雜多變的岩石柱狀節理,典型、獨特的「侵出式」火山成因機制而著稱。1985年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被列入吉林省級地質公園。

伊通火山群中的火山根據保護價值不同分成三個保護級別:

  • Ⅰ級保護:西尖山、大孤山、小孤山;
  • Ⅱ級保護:東尖山、莫里青山、橫頭山;
  • Ⅲ級保護:團山、馬鞍山、東小山、橫小山、南尖山、北尖山、萬寶山、南蔡山、北蔡山、饅頭山。

目錄

功能區劃

保護區內16座火山錐體都是孤立而分散的,從保護價值的角度,把它們分成三個保護級別。在分類保護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對保護區功能區劃的規定,結合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和本區的實際情況,把火山錐體的保護範圍按照其出露的規模,劃分為核心區和緩衝區,總面積為764.8公頃。

核心區:以每座火山錐體的基座範圍劃定為核心區,面積為405.8公頃,占保護總面積的53.1%。

緩衝區:每座火山錐體基座向外圍延伸一定的範圍(500米)作為緩衝區,總面積為359.0公頃,占保護總面積的46.9%。

保護措施

保護機構

伊通火山群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5年9月,其前身是伊通火山群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為吉林省環境保護廳下屬正處級事業單位,核定處級領導職數2名(一正一副),管理局內設行政管理辦公室、技術科、管護科,下設4個基層管理站。

管理現狀

保護區管理局下設的各科室分工明確,職責清晰,責任落實到人。制定了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實行了局、科、站三級專業管護網絡,使日常管理、運行得到了充分保障。成立保護區管理局後,該局認真開展了保護區日常監測、監視和保護、建設工作,聘請了有關專家對保護區內16座火山錐體進行了踏查、測量,並繪製出圖件,合理地劃定了保護區區界,埋設了標樁,在全國自然保護區中率先完成了劃界立標工作。

保護價值

科研價值

保護區是國內外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進行科研、科考和教學實習的基地,是開展科普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美國地質調查局、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廣島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西班牙扎拉構扎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海參崴國立科技大學、美國鐵雪倫石油公司、德國漢諾威古生物研究所及第三十屆地質大會的東北科考小組等,都數次來保護區進行科研、科考活動。國家環保總局、國家地礦部、農業部、國家民委、國務院編委、中顧委、全國人大、國家地震研究所、中科院地研所、東北師大、吉林大學長春科技學院等領導同志,各界知名人士、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師生先後來伊通火山群進行科研、科考、科普與教學活動。

生態價值

伊通火山群形成於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2],距今約有3380萬年——870萬年,該火山群保存着大量的深源橄欖包體,其豐富程度和標準是中國國內和國際上其它火山所不具有的。

視頻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吉林伊通古火山群(1)玄武岩地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