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蛋(張修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吉蛋》中國當代作家張修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吉蛋

世間萬物,幾多輪迴。轉眼一瞬,雞年報到。恰在這時,聽到網上一首《雞年之歌》,廣為流傳,頗有意思。在《我不想說》的音樂伴奏下,童聲爹氣的,可憐兮兮的,歌詞大意是這樣的:

……吃我的肉我沒意見,拿我的蛋我也情願……

孩子他爹已經處決,孩子他哥抓去做實驗,這年頭做只雞比做人還艱難,就算熬過今天就算過了明天,後天也得玩兒完。

一樣的雞肉一樣的雞蛋,一樣的我們卻不值一錢,一樣的吃肉一樣的吃飯,人不能沒有雞的世界。

雞,從百度上查找,它被人類馴化的歷史已經超過4000年,而雞肉和雞蛋成為商品,至少有1800年的歷史。拋卻《莊子·達生》中「呆若木雞」,《尚書·牧誓》中「牝雞司晨」的貶義,雞年,攜帶着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吉星高照、非常十加一的美好祝願姍姍而來。雞年說雞雞年話蛋,別有一番風味。

我們日常的伙食中,離不開雞,更離不開蛋,明顯地,人對於蛋的需求量要多於雞。身處礦區,與多少年前在農村居住時相比,已經很難討到傳遞着雞的體溫的鮮的熱蛋了,這是值得遺憾的東西,也應該是人偏離地氣的因素之一。

人,食用雞蛋的普遍性,也就有了隨意評論雞蛋的話題。

上月底,妻子去女兒所在的淄博長征教育科技公司看望,大約十天以上了,行前買好的雞蛋剩下一兩個。看着這一兩個雞蛋,我想,畫蛋,從開始就有講究的,達芬奇畫蛋的勵志故事影響了不止一代人,讓我來敘述一些故事:達芬奇拜師後,連續幾天安排讓他畫蛋的枯燥。令達芬奇終於沉不住氣問老師。老師說,雞蛋,很普通,但是沒有絕對一樣的,退一步講,即使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過來的光線不同,蛋的形狀也就不同,自然畫法也就不同。達芬奇悟到,想成為一個大畫家,必須從畫蛋的基本功開始,不厭其煩,打好基礎,才能得心應手,實現夢想。說起這個故事,自然覺得挑揀雞蛋也有學問。趁着周日,到社區的販菜點挑揀。望着整筐的雞蛋,大小不一,紅白相間,於是按照自己的常理和揣摩,谷堆在雞蛋筐前行動起來。看到有麻點的,以為母雞走的路多,生蛋有經驗,才留下了痕跡,大家都吃,證明不壞;看到個大的,以為其中的青黃「內容」一定多,同樣的稱重也少缺了麻煩,關鍵是吃雞蛋重在內容不在形式;看到帶便的,雖已經乾結掛蛋殼,但說明雞蛋是從雞舍里取來的,不是人造的,可信度高……挑揀了十幾個,裝進塑料袋,提回了家。待妻子返家,一看筐里的雞蛋,便盡情數落起來:有麻點的,就是斑點,就像人有病,內里出了問題,長了黑雀,既不光滑也不好看,你說好嗎?年輕的,有幾個臉上不光滑的?又有幾個生產的產品不利索,渾身帶便便的?一看就不舒服,別說吃了。再說,個大的,那是老雞生產的,同等條件下,誰不願意吃年輕的小雞子蛋呀?鑑於妻子挑揀雞蛋的學問和豐富的炒菜做飯的經歷,不管講得對不對,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我默默低下了頭。

想起來了,前段時間在女兒那裡小住,曾去淄博的農貿菜蔬市場,親眼所見的,一筐是小雞蛋,一筐是大雞蛋。一問攤主,價格不一,懸殊不小,小的雞蛋價位自然要高些。這時我才琢磨出妻子關於雞蛋的論斷的正確性。物以類聚,蛋以群分,物以稀為貴,年輕有資本嗎。

雞蛋,《紅樓夢》里就有描寫,其中一回說到,司棋要羹,明明是有雞蛋,婆子們卻說沒有,那是婆子們針對生性懦弱的迎春來的,自然,雞蛋羹也是做不成的了。雞蛋,確實是個好東西。不只是小時候就懂得這道理,那時,媽媽在院內餵養了幾隻母雞,當等着爸爸從礦山寄回的錢交學雜費不及時時,才動用這個「機(雞)器」換點零用。平日裡能食用雞蛋,只有到了自己或患感冒,或身體不適不願吃飯時,媽媽才捨得蔥花炒雞蛋,有時是白煮一兩隻雞蛋,安慰一下病體,算是得病的高待遇了,那時的雞蛋,真香!到後來自己有了孩子,多了吃雞蛋的機會,給小孩子蒸上倆雞蛋,出鍋時滴上幾滴醬油香油,不一會兒就香滿房間了。就是參加工作後,有時時間緊,上午的時光很快過去,便是採取了煎雞蛋,炒雞蛋卷煎餅,煮雞蛋沾醬油吃,變着花樣享受美味,眼見着筐里的雞蛋日漸見少,才有了揀挑雞蛋的循環往復。

在昔日的農村老家,誰家的媳婦生產了,自然是小米、雞蛋一起上,讓坐月子的媳婦,整天圍着雞蛋米糊打轉轉,以至於孩子百歲了,小媳婦的身體也橫向發展,不得看了。看來,雞蛋的營養,對人體的補養,是很見效的。據說,新版電視劇《水滸傳》里,飾演魯智深的演員就為了使形象契合,刻意增肥,最多的一次吃了60個雞蛋,在20天裡猛增了13公斤,形象栩栩如生自不必說,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更難能可貴了。現實情況下,可再也沒有小媳婦一個勁地食用米糊煮雞蛋,只顧給養,不顧身材的了。

一個資料說,雞蛋,對營養身體至關重要,對調諧愛情作用非凡,不食雞蛋,人生會殘缺不完整,這最後一句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了。一個雞蛋,除了含有半個蘋果或半杯牛奶的熱量,據說還擁有8%的磷、4%的鋅、12%的蛋白質、4%的鐵、6%的維生素A、6%的維生素D、3%的維生素E……由此看來,雞蛋,倒是成了人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由生活中的蛋想到愛情中的蛋,由一個故事裡可以琢磨得到給予和感恩的關係。小李和小王結婚後,不管多忙,小王也要等到丈夫回家做飯,下午都有班上,小李午餐中的其中一個菜便是炒雞蛋,有時是雞蛋炒饅頭,都趕時間嗎,還想午休一會。時間一久,小王煩氣了,嘟囔了幾句,小李也裝作沒聽見,再說,家務事,難得有一個人糊塗嗎。忽而有一天,兒子周末回家來,小李爸爸把炒好的一個雞蛋直接放到了兒子飯桌前,不經意被小王看到了,感到不高興。小李想,平時經常嘟念不願意吃雞蛋,那就別放她跟前了。可現實中,小王心裡不平衡了,不是因為兒子的雞蛋該不該吃,而是覺得那可是我曾經的習慣和擁有,可小王沒想到,蛋是小李的蛋,給予誰不給予誰,那是小李的事情。小王的習慣得到,卻是沒有感恩,由此才失去的呀。由此進一步看這結果,樂觀的人,會看到雞蛋「○」型的不碎性,那是和睦的力量、團結的凝聚;而悲觀的人,看到的一定是它的易碎性,單個的雞蛋或者是幾個雞蛋無序堆砌,那就是危如累卵。愛,如一個蛋,這應該是挑揀雞蛋的啟發,食用雞蛋的學問。

雞年說雞,雞年話蛋,更加知曉了有關雞蛋的學問,那麼,從此以後,誰也不願意挑揀那些臉面不光滑、個頭粗老笨壯、身子骨不硬朗、生活邋遢的產品,但從另一個角度想,即使不去考慮圓滿或者是無暇,那這些臉面不光滑、個頭粗老笨壯、身子骨不硬朗、生活邋遢的人,又有誰來迎迓呢。還是借用《雞年之歌》結尾吧。

一樣的雞肉一樣的雞蛋,一樣的我們卻不值一錢,一樣的吃肉一樣的吃飯,人不能沒有雞的世界。 [1]

作者簡介

張修東,男,筆名東萊順。1965年生,山東萊蕪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