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吊腳樓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民居建築形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恩施土家吊腳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吊腳樓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民居建築形式?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大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人們為了獲得比較理想的生活環境,順應自然和以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中國民居結合自然、結合氣候、因地制宜,具有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1]

吊腳樓,也叫「吊樓」,湘西、黔東苗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時往往利用山坡傾斜度較大或者瀕臨水、溝的一側,使屋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從而蓋起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吊腳樓來。這種吊腳樓,是干欄屋中的一種,樸實輕靈,古色古香,與楚建築或巴建築有着淵源關係。

苗族吊腳樓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斗式木結構,上層寬大,工藝複雜,做工精細。下層隨地而建,很不規則。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杆及門窗。這種建築通風防潮,避暑禦寒,體現了苗族獨特的建築工藝,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侗族吊腳樓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會同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吊腳樓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築,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於此,設宴接待賓客。

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臥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後。侗族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闌」式建築的特色,多為三屋以上的干闌式木樓,有高達五六層的,結構謹嚴,不許用一顆釘子,全系卯榫嵌合,顯示了侗族建築工藝的高超。

瑤族吊腳樓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民族主體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五省(區)的130多個縣裡,其中以廣西為最多。

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多居住在山區,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便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

瑤家吊腳樓「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瑤族人民根據實用性和環境特性,強化建築性格,自由選址柴水方便、風光優美的地勢,採用數十棵杉木撐起為基腳,建起被稱為「千腳落地」的木樓,冬暖夏涼,不燥不潮,空氣新鮮,是瑤山人最好的居所。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主要分布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間的1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是「人住間」。[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