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奶奶 聶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同名奶奶》是中國當代作家聶欽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同名奶奶
「花女的囡孫嫁給了花女的孫」。
這是我和妻結婚時,村里人笑談最多的一句話。
與妻初相識,她剛十八歲。當時,我在家門口的服裝廠當機修工時,遇見了當時剛來廠里當車工的妻。當時她一頭披肩長發,戴着一個嫩黃色的發箍,留着篷松的劉海,兩道柔順的眉毛,讓她看起更加溫柔可愛了,黃色的開司米毛衣,襯得嬌嫩的臉龐愈加白嫩了,給我的第一感覺,這不就是我心中幻想的「她」的模樣嗎?原來這世間當真有一種感情叫「一見鍾情」。
當時我還以為她是外地人,主動與她搭訕後,才知道,我們兩家相隔僅百米,她剛十八歲,然而十八年來我們竟毫無交集,互不認識。
熟識之後,才知道我們兩人的奶奶竟然同名,都叫花女。我是長孫,下面還有妹妹弟弟,所以從小跟着奶奶,和奶奶最親。妻子也是長孫女,也是奶奶帶大的,或許是因為奶奶同名的緣故,我們之間便更有了親近感。而後相知、相戀、相愛。妻子對我說,她爺爺過世的早,她家裡奶奶才是大家庭的大家長,她父親最聽奶奶的話,只有奶奶點頭了,她們家人的這道關才算過了。孝順的岳父向奶奶說了我們相愛的事,徵求奶奶的意思。奶奶不嫌我家窮人丑,說:「窮點不怕,只要人好,肯做,什麼都能做起來的。」
得到了奶奶的同意,我倆的事算是成功了。當年若是奶奶反對,以岳父的孝順,絕不會忤逆奶奶答應把女兒嫁給我。奶奶真是我的貴人。
這也許是上天的安排,是我們夫妻同名的奶奶給我們牽了紅線,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世間有些事真是只有緣份才能解釋,讓我在奶奶走後又重新有了一位待我如親孫的同名奶奶。
清明過後,奶奶日漸體弱,小叔叔在奶奶床前陪伴時,為逗奶奶開心,常與奶奶聊起她年輕時的一些故事和與情景。
奶奶年青時是個女民兵。解放那年,奶奶剛剛十八歲。正值熱血青春的她成村裡的第一批女民兵。我們村既是鄉所在地,也是區所在地,時常有對地主惡霸及反革命的的批判鎮壓活動,奶奶和女民兵隊員們積極參加巡查、警戒等活動。
在區政府舉行的第一次公審大會上,共處決了五個地主惡霸和反革命分子。英姿颯爽的年輕女民兵,背着長槍,在會場周圍警戒,成為了眾多參會男女青年羨慕的偶象,回去後紛紛要求參加民兵,保衛新政權。
奶奶當年還是村裡的女子籃球隊員,常常參加鄉鎮之間的籃球賽。
有次在桃溪區委組織的各鄉鎮籃球賽,在陶村中心校舉行。當奶奶她們作為東道主隊員上場時,陶村的觀眾更加熱情的為她們加油助威。
當奶奶搶得籃球往籃板下運球準備投籃時,觀眾們「花女加油!」「花女加油!」的熱情吶喊聲,吸引了場邊一位身材高挑、穿着白背心的青年人目光,這位臉上透出一股超出自身年齡的剛毅和自信的年青人就是這次籃球賽的組織者,區委幹事鄭瑞仁,他也是機關籃球隊隊員。他看到球場上,那名叫花女的女隊員拿着球虛晃一招,躲過對手球員,然後迅速地來了一個三步跨籃,出手投球,球中了!全場發出一陣歡呼。場邊的瑞仁看見花女抬手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緋紅的臉上露出一絲歡快又有點羞澀的笑容,那青春洋溢的笑容,瑞仁的心莫明一動,覺得那是他見過的最美的笑容,接下來的比賽中,他目光再也無法離開那個矯健、動人的身影了。
球賽結束後,鄭瑞仁借着球賽組織者與球隊交流的機會,找到了這位讓他一見傾心叫作花女的姑娘。
「花……花女同志,你的球打的真好!」,在主席台上做報告聲音宏亮順暢的年輕區幹事,紅着臉與一樣年輕羞澀的女隊員嗑嗑巴巴的交流了幾句,陶花女隊員就被其他隊員叫走了,她回頭對他笑了笑,就跑開了,看着遠去倩影,瑞仁心中湧起一股甜蜜的感覺。
後來,瑞仁和花女結婚了,這就是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 「爺爺奶奶的愛情真浪漫!」我不由的感嘆。
妻子說:「爺爺先後曾擔任桃溪區委幹事,德雲公社、雲華公社的文書、副書記等職,曾領導、指揮東壟水庫等重大工程建設,奶奶在家做好賢內助,全力支持爺爺的工作。爺爺、奶奶先後有了我爸和兩個叔叔,一個姑姑,共四個孩子。我出生時,爺爺給我取名頌華,意為歌頌華主席。爺爺因病去世早,奶奶就成了我們的大家長,主心骨,帶着全家同甘共苦,勤儉持家,為兒女們成家立業操心勞累到現在。」
奶奶身體一直很硬朗,前兩年,還常常獨自一人坐公交往返與縣城和老家之間。她為人善良,熱情大度,熱心公益,村里修橋鋪路建廟,還常兼任籌備理事,她不但自己積極捐助善款,還為籌集善款四處奔波,發動家人、親戚、朋友捐款捐物。 奶奶七十大壽時,她們幾個同齡人商議,家裡不操辦壽筵,發動全村的同齡人,大家把辦壽筵的錢拿出,請戲班為全體村民演出三天,娛樂大家,同齡人一起吃碗長壽麵,這樣既熱鬧又有意義。這個傳統後來在村里一直傳承了下來,每年全村七十歲的老人都請戲班一起祝壽,而今已有經傳了二十年了。
每有寺廟開光做法事,奶奶都要前去進香捐助。九十多歲的人,雖然頭髮都已銀灰色,但一臉的精氣神,紅潤的臉上沒有什麼皺紋和老人斑,一身清爽乾淨的衣服,洪亮的聲音,不熟悉的人,都不會相信她已有九十多歲。 在奶奶年老臥床後,小叔叔小嬸嬸把她接到家中休養照顧,後輩兒孫都儘可能的抽時間去陪伴奶奶,兒孫繞膝,四世同堂,奶奶說很高興,很幸福。奶奶一直很積極樂觀,每有客人前來探望,總是笑呵呵的,誇獎他們,即使到後期已無體力,說話都已費力,仍然為前來探望的親朋好友豎起大拇指點讚。
老家說,九十歲以上的老人走了是喜喪,不宜悲傷痛哭,當小叔叔在家庭群發出:「親愛的母親安詳地睡着了,甜甜的、帶着微笑睡着了,去天堂與父親團聚了。」的信息時,我仍心痛地止不住痛哭,與在小叔叔家守候在奶奶床前的妻通話時,倆人泣不成聲,我們是多麼捨不得奶奶離開我們啊!
明天就是奶奶離開我們「七七」的日子了,後天就是奶奶離開我們五十天的日子了,正值中秋團圓佳節,願奶奶和我們,天上人間,共度中秋![1]
作者簡介
聶欽,金華市作協會員,近年已在各地報刊,網絡平台發表散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