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同心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 隸屬吳忠市管轄。地理東與鹽池縣、甘肅慶陽市環縣接壤,南與固原市原州區毗連,西與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為鄰,北與吳忠市紅寺堡區交界,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部黃土高原,地勢呈南高北低之勢,海拔1240-2625米,屬丘陵溝壑區。地貌類型主要有山脈、黃土丘陵、河谷灘地、沙漠垣地等五種,地形複雜,山川縱橫交錯分布。境內有羅山、米缽山、馬大山、老爺山、青龍山、窯山等,均屬六盤山系。
目錄
歷史淵源
夏、商、周時為雍州地,戰國時屬義渠國,秦屬北地郡。 |
漢置三水縣,屬安定郡。 |
隋時境內分屬他樓縣及鳴沙縣,唐時在他樓縣置緣州,縣境西南地區屬緣州,韋州仍屬靈武郡鳴沙縣。 |
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韋州地置安樂州,安置吐谷渾部族。 |
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樂州為威州。西夏時設韋州靜塞軍,後改祥佑君。 |
元時屬甘肅行省寧夏府路。明初隸陝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間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虜(平遠)守御千戶所,隸固原衛。清改衛為府,韋州、同心城為寧夏府靈州轄地。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縣,當時名平遠,駐下馬關,屬甘肅省固原直隸州。 |
1914年平遠縣改名為鎮戎縣,劃歸甘肅省寧夏道(朔方道),1918年又改鎮戎縣為豫旺縣。 |
1929年,寧夏道自甘肅省分出,建立寧夏省,豫旺縣屬寧夏省。 |
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解放了豫旺縣,先後在豫旺縣境內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駐下馬關。後改建為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駐王家團莊。豫海縣轄地是豫旺和海原東部的回民聚居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府。時過不久紅軍轉移,馬鴻逵部恢復了國民黨豫旺縣,將駐地由下馬關遷至同心城(亦稱半角城),並改豫旺縣名為同心縣。 |
1940年,寧夏省將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劃歸鹽池縣。 |
1954年3月,寧夏省建立了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歸其管轄[1]。同年,撤銷寧夏省併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屬甘肅省管轄。1955年5月,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稱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同心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組建銀南地區,同心縣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 |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同心縣轄7鎮4鄉2個管委會,17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同心縣地處鄂爾多斯台地與黃土高原北部的銜接地帶,北緯36°58′48″,東經105°54′24″,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東與甘肅環縣相鄰,南與固原市接壤,西與海原縣相鄰,北與中寧、紅寺堡接壤。同心縣總面積4662平方公里。
地貌類型
同心縣縣境內溝壑縱橫,按照地質地貌和開發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西部揚黃灌區、中部乾旱山區、東部旱作塬區」三塊區域。中部丘陵、溝壑、山地、沙漠等地貌類型占總面積的65.4%
氣候特徵
同心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259mm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2325mm以上,乾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徵:冬寒長,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乾旱少雨,降雨集中,蒸發強烈,風大沙多,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276mm,且時空分布極不平衡,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9月三個月,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0%~70%,並多以暴雨、冰雹等災害形式出現,利用率低。
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高氣溫極值37.9℃,最低氣溫極值為零下27.7℃。年輻射熱平均142kcal/cm2,日照時數在2750~3000小時之間。主要自然災害有沙塵暴、乾熱風、霜凍、冰雹等,其中以乾旱危害最為嚴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同心縣耕地總面積212.45萬畝,其中水澆地40.05萬畝,旱耕地172.4萬畝,宜林地270萬畝宜牧地241萬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同心縣已探明煤炭、石灰石、白雲岩儲量均過億噸。
著名人物
王正偉[2] 現任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周生賢 環境保護部原部長。 |
吳玉才 原吳忠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任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 |
馬瑞文 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
馬漢成 固原市市長。 |
洪宇宙 著名影視演員,代表作《三國演義》飾演周瑜。 |
洪壽林 著名宗教人士。 |
洪清國 原寧夏政協一、二、三、四、五副主席。 |
洪維宗 原寧夏政協六、七屆副主席。 |
馬和福 烈士,回族英雄,1937年遭反動派秘密殺害。 |
地方特產
同心土質適合生長洋芋[3]、紅蔥、豌豆、扁豆、蕎麥、瓜果等作物,尤其紅蔥聞名全區,瓜果含糖量高,耐儲存。
歷史文化
同心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西漢時即設置縣府,命名「三水縣」,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建制,建縣達2200多年。同心歷來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秦漢之際有匈奴、鮮卑部族,唐代的吐蕃族、吐谷渾族、突厥族,宋代的党項族[4],元代的回族、蒙古族也先後定居預旺城、韋州城、同心城等地,清代滿族、漢族等民族也長期在境內居住。各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縣城名片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5]。
視頻
同心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同心歷史沿革 同心縣人民政府
- ↑ 王正偉簡歷 搜狐網 2018-3-14
- ↑ 兒時的記憶—鍋鍋爐兒燒洋芋,同心人還記得嗎? 搜狐
-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党項族與神秘的西夏 搜狐
- ↑ 寧夏6縣入選全國首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寧夏新聞網 201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