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拼音:hò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後和它的繁體字「後」原是兩個不同的字。「後」本義指遠古時代的君主或諸侯,後來專指君主之妻。「後」古字形用「幺」表示繩,「止」表示腳,合起來表示用繩子栓住腳,表現落後。引申指時間較晚的或次序上靠近末尾的。又引申指在反面的。 [1]

[]

漢字簡化時用「後」代替了「後」。由簡體文本轉換為繁體文本時,要分化為「後」與「後」。后稷、后羿、后妃、皇后、王后、太后等詞中的「後」仍作後,不作後;而前後、先後的後要改作後。后姓與後姓是不同的姓氏。

目錄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九】【後部】胡口切(hòu) 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𠂆之①。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凡後之屬皆從後。 【卷二】【彳部】胡口切(hòu) 後,遲也。從彳、幺②、夊者,後也。 𨒥,古文後從辵。 【注釋】①𠂆(yì)之:孔廣居《疑疑》:「後字蓋從人、從口,以會人君發號施令之意也。乃下文又云:『故廠之,從一口』,將一橫人字坼開,此許氏騎之見也。」②幺:徐鍇《說文解字》:「幺,猶𦌾(juān,網)躓(zhì,絆倒)之也。」 說文解字注 【卷九】【後部】 繼體君也。《釋詁》《毛傳》皆曰:「後,君也。」許知爲繼體君者。後之言後也。開刱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別矣。《易·象下》傳曰:「後以施命誥四方。」虞云:「後,繼體之君也。」此許説也,蓋同用孟《易》。經傳多假後爲後,《大射》注引《孝經》説曰:「後者,後也。」此謂後即後之假借。 象人之形。謂上體𠂋也,𠂋葢入字橫寫。不曰從入而曰象人形者,以非立人也。下文卮解亦曰象人。 從口。胡口切,四部。 《易》曰:「後㠯施令告四方。 」此用《遘·象》傳說從口之意。傳曰:「天下有風,遘。」後以施命誥四方。鄭作「誥」,許作「告」。按,此條各本作「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淺人所竄,不成文理。上體既象人,又何得雲從余制切之廠、且從一乎?今以下卮字解文法更定,則宜有「《易》曰」審矣。 【卷二】【彳部】 遲也。從彳、幺、夊。幺夊者,後也。各本奪二字,今補。幺者,小也。小而行遲,後可知矣,故從幺夊會意。胡口切,四部。 廣韻 胡口切,上厚匣 ‖ 後聲侯部(hòu) 後,君也。又姓,漢有少府後倉。又音候。 胡遘切,去候匣 ‖ 後聲侯部(hòu) 後,君也。皇后也。 胡口切,上厚匣 ‖ 後聲侯部(hòu) 後,先後。《說文》:「遟也。」又胡豆切。 胡遘切,去候匣 ‖ 後聲侯部(hòu) 後,《方言》云:「先後猶娣姒。」

參考文獻

  1. 後的拼音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