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官湖濕地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官湖濕地公園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後官湖濕地公園是國家級濕地公園,規劃面積達3186.3公頃,是東湖濕地公園的3倍,成為武漢建設的最大的濕地公園。位於三環線以西、蔡甸中北部,包括百鐮湖皮泗湖筲箕湖王家湖高湖知音湖及沿岸用地。

後官湖綠道位於武漢市蔡甸區後官湖畔。總長度110公里 ,占地總面積約530公頃 ,帶有騎行專用自行車道和步道。這裡是武漢首條郊野綠道,也是全國第二條郊野綠道。

基本內容

中文名:後官湖濕地公園

規劃面積:3186.3公頃

地區:武漢市蔡甸區

榮譽:全民健身體育公園

主題:綠色世界、鳥類天堂

外文名:Houguanhu Wetland Park

時間:2010年

級別:國家級濕地公園

口碑:武漢人民的後花園

排名:武漢最大的濕地公園

基本內容

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占武漢市現有濕地公園總面積的六成多,是武漢市最大的濕地公園。建成後,將再現「青山隱隱曲水繞,草灘深處白鷺飛」的原生態自然景觀。

後官湖郊野綠道是武漢城市綠道系統中知音湖-索河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四條線路(後官湖線、知音湖線、白蓮湖線、高湖線),規劃總長度110公里。這是武漢市首條、全國第二條郊野綠道。

地理位置

後官湖濕地公園位於蔡甸區中北部,高湖水域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8′-114°05′,北緯30°30′-30°34′之間。區域內山水資源豐富,屬淺水型淡水湖泊,具有底平、水淺、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湖泊功能顯著等特徵。

後官湖主體由知音湖、皮泗海、白蓮湖、天鵝湖、高湖組成。區域內自然形成的岬、嶼、島、灣、洲星羅棋布,湖泊岸線自然曲折,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既有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又有湖區漁耕的人文風貌。

公園內風光旖旎,群山環繞,俊俏靚麗,主要包括玉筍山、橫山、馬鞍山、筆架山、天子山、伏牛山、鳳凰山等十多座山。區域內最高景觀眺望點是馬鞍山,高程為88.3米。臨近後官湖南岸的天子山,高程為66.5米,是最佳觀園賞景視點。

氣候

後官湖屬於屬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具有熱豐、水富、光足的特點。

自然資源

後官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共有維管束植物69科,131屬,158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蓮和野菱2種。有脊椎動物33目81科258種,其中,魚類8目15科80種,兩棲動物1目4科10種,爬行動物2目7科24種,鳥類15目43科149種,獸類7目12科23種。在258種脊椎動物中,國家重點保護動

物24種,其中,國家Ⅰ級有白頭鶴1種,Ⅱ級有河麂、白琵鷺、灰鶴、黑鳶、赤腹鷹、普通鵟、紅角鴞、斑頭鵂鶹等23種。有浮游藻類7門30科52屬78種,浮遊動物20種,底棲動物42種。

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後官湖濕地成為大武漢不可多得的一個天然野生動植物園。

發展歷史

2010年,武漢市將後官湖列入新建濕地公園的行列。同年,湖北省林業廳以鄂林護函〔2010〕545號文件批准建立後官湖省級濕地公園。為了進一步加強後官湖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管理,2012年,蔡甸區委區政府決定,將後官湖濕地申報為國家濕地公園。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總站、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單位專家對後官湖濕地公園本底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總體規劃。

2011年1月, 武漢市新添兩個省級濕地公園——後官湖濕地公園和藏龍島濕地公園。至此,武漢市省級濕地公園達3個。

武漢再添2個省級濕地公園。2011年1月24日,武漢市林業局宣布,蔡甸區後官湖省級濕地公園和江夏區藏龍島省級濕地公園,正式獲批建設。

後官湖濕地公園擬用8年建設,由武漢蔡甸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承建,規劃投資4.44億多元。

國家林業局發布了2016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結果:蔡甸區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2]

自然資源

後官湖省級濕地公園有水鳥和林鳥130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頭鶴有71隻,國二級的灰鶴有383隻,還生存着鯮、䲘、光唇蛇鮈、長吻鮠等4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魚類,華南兔、狗獾、豬獾、小麂等4種省級保護獸類。武漢已建有東湖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杜公湖、後官湖、藏龍島等3個省級濕地公園,總面積為5207.3公頃。

隨着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隨着蔡甸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深入,隨着蔡甸新區和後官湖生態宜居新城的建設,後官湖濕地將成為蔡甸區乃至武漢市的綠色核心之一。屆時,「青山隱隱曲水繞,草灘深處白鷺飛」的自然美景將與知音故里厚重的人文歷史相得益彰,風光秀麗、充滿詩情畫意的濕地公園,將成為繁華都市裡一個清新別致的好去處。

神話傳說

有人說,因為湖水的形狀像「官」字而得名。

也有人說,因為姜子牙的傳說而得名「候官湖」。

相傳,姜子牙年輕時文武雙全,武功蓋世,但生不逢時,一直沒得到朝廷重用。47歲那年,天下大旱,父親為尋水源勞累而死,母親也奄奄一息。姜子牙背着母親一邊乞討,一邊尋找水源。

終於,母子倆找到蔡甸的一個大湖,並在湖邊定居下來,靠砍柴捕魚苦度生計。這天,來了一位腳穿草鞋、頭戴破帽的乞討老人,薑母見其可憐,毫不猶豫將自家僅有一塊麵餅遞給老人。老人說,「我家還有老伴重病在床,請你們幫幫忙,送我老伴去治病,你們望着北極星向北翻過三座山就到了。」

次日,姜子牙翻過三座山,看到一座宮殿。從宮殿中走出一人,原來就是昨天乞討的那位老人。經過老人舉薦,姜子牙在朝庭做了官。後來,姜子牙封官為侯,先後輔佐六位周王。因此,當地人將他出仕前生活過的那片大湖叫「候官湖」。凡蔡甸地區學子進京趕考,必得從候官湖走水路去漢口。而京城放榜的喜訊,從京城傳到漢口,也再沿水路傳到蔡甸。那些一心想走仕途的學子們,常常會在京城放榜之日,站在候官湖畔等待喜訊。

大家乾脆將這片湖稱為「候官湖」,後來口口相傳,就演變成「後官湖」。

「自古以來,許多朝代的名人高官都誕生於這片湖區,如明代兵部尚書戴金,清康熙帝師熊伯龍等,因此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古時候蔡甸地區的學子進京趕考,必得從今天的後官湖畔走水路先往武昌,再去京城,而京城放榜的日子,喜報也會沿水路傳到蔡甸。於是,那些一心想走仕途的學子們,常常會在京城放榜的日子裡,站在湖畔等候京官送來喜報」。

這種說法在普通老百姓那裡的另一個理解是,這些在此等候的人,從此之後便為官人了,而且「候」和「後」同音,所以漸漸把這個地方叫作「後官湖」。

王漢偉介紹,在蔡甸古地方志里,有關後官湖的記載,一直有「候官湖」和「後官湖」兩種提法,但「後官湖」的提法居多,後來約定俗成,使用了「後官湖」。

王漢偉感慨,20多年前,大後官湖水域還是一片「野湖汊」,伴隨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沌口車都的打造,漢陽王家灣的崛起,漢陽黃金口工業園的建設,經開區城市化進程等,如今環湖四周已形成現代工業集聚區和都市生活居住區相融合的「產城一體」城市格局。而隨着城市化進程,以前湖汊眾多的後官湖,已成為大水網,使武漢西部的後官湖,一躍成為武漢境內的第四大湖。

主要景點

後官湖綠道所經之地有亮麗的湖光山色、豐富的人文景觀、充滿活力的玩樂項目。據了解,後官湖郊野綠道將生態資源保護和知音文化傳承相結合,以「山水相融、田園相映、林城相依、知音文化」為指導思想,打造韻律田園風光、雅樂知音故事、靜謐蓮花水鄉三大主題;形成隔離系統、綠化系統、慢行系統、標識系統、服務系統五大系統,具備湖泊修復、生態保護、休閒遊憩、旅遊經濟四大功能。綠道規劃興建Ⅰ級驛站24個、Ⅱ級驛站48個、自行車道110千米、人行步道60千米、遊艇碼頭10座。

高山流水、夜泊楓橋、雨打芭蕉、漁舟唱晚等24個詩意景點。

沿湖周邊的羊谷山、虎頭山、馬鞍山、龍頭山等形成「十二生肖」系列。

體育運動

世界馬拉松比賽全程長度為42.195 公里,後官湖的郊野綠道走上一圈,足足110公里,如果一個人沿着後官湖的郊野綠道漫步或是跑上一整圈,則意味着他一口氣完成了兩個半馬拉松比賽的賽程。

在後官湖濕地公園乘車慢行,沿整個後官湖綠道完整的「走」一圈的話,大約會耗時3個小時。沿途美景讓人放鬆下來,時間過得緩慢而愜意。

順着湖水放眼望去,對面沌口經濟開發區的高樓近在眼前,繁華和寧靜在這裡交融。

最「驚艷」的當數這裡的動物,見有車來,有的兔子和狗獾還追着車跑。人在湖邊走,不時會有小動物們跟你捉起迷藏,它們在你的腳下忽閃忽現;鳥兒也會時不時的逗你玩,在你頭頂上低空盤旋俯衝幾圈而後飛去。

濕地公園內的綠道修好後,遊人雖然越來越多,但至今還未發生過傷害動物的事件。「後官湖是所有市民的後官湖,這片城市氧吧,是大家的氧吧,這樣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相信每個人在感受之後,都會備加珍惜。」

亮點:騎單車、露營、觀鳥、游湖、捕魚、賞花

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林業局發布了2016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結果:蔡甸區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至此,我市國家級濕地公園,由原來東湖國家濕地公園一家增至兩家。

蔡甸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由知音湖、皮泗海、筲箕湖、高湖及沿岸用地組成,是南湖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淺水型淡水湖泊濕地類型,總面積2089.2公頃。2010年12月,後官湖濕地獲批建立省級濕地公園,2013年12月,國家林業局批覆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單位。近年來,蔡甸區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用於開展濕地保護和恢復建設,完成濕地科研監測與科普宣傳教育,完善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搭建智慧旅遊平台,現已成為我市一張亮麗名片。

武漢是中國惟一一個在一座城市擁有四個超級濕地的城市,他們分別是蔡甸沉湖國際重要濕地(世界級)、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蔡甸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和新洲區漲渡湖省級濕地公園。

配套工程

後官湖濕地公園建造了一大批配套工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