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掠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掠翼是機翼設計的一種型態,特指機翼沿着翼展方向的軸線與機身具有一個向後的角度,即掠角為銳角。機翼的後掠程度由後掠角大小來進行表示。 後掠翼是平直機翼發展而來的,適用於較高的飛行速度,氣動特點為可增大機翼的臨界速度,並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

後掠翼的理論最初由德國人在1930年代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後掠翼設計的飛機開始出現,包括德國的Me 262戰鬥機和Me 163戰鬥機。但是Me 262使用後掠翼的原意並非針對高速飛行下的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着飛行速度的提高,後掠翼和其他適合高速飛行的機翼同時受到廣泛的注意,但是隨着使用經驗的累積,後掠翼逐漸成為1950到1960年代很常見的設計之一。

後掠翼不僅使用於軍用飛機,巡航速度在亞音速範圍的民航機也大量採用這種設計,以取得速度與航程之間的最佳效益[1]

基本內容

機翼各剖面沿展向後移的機翼稱為後掠翼,這種機翼的外形特點是,其前緣和後緣均向後掠。機翼後掠的程度用後掠角的大小來表示。 與平直機翼相比,後掠翼的氣動特點是可增大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並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 飛機在飛行中,當垂直於機翼前緣的氣流流速接近音速時,機翼上表面局部地區的氣流受凸起的翼面的影響,其速度將會超過音速,出現局部激波,從而使飛行阻力急劇增加。後掠翼由於可使垂直於機翼前緣的氣流速度分量低于飛行速度,因而與平直機翼相比,只有在更高的飛行速度情況下才會出現激波(即提高了臨界馬赫數),從而推遲了機翼面上激波的產生,即使出現激波,也有助於減弱激波強度,降低飛行阻力。 後掠角的缺點是扭轉剛度差、升力線斜率較低、氣流容易從翼梢處分離、亞音速飛行時誘導阻力較大等。

後掠翼機翼的飛機目前是世界空軍裝備飛機的主流機翼形式。

後掠翼飛機的機動性,操作性,是一般機翼飛機無法比擬的。在空空對戰中,良好的可控性大大加強的飛機的生存能力[2]

視頻

後掠翼 相關視頻

超音速變後掠翼遠程戰略轟炸機——b1轟炸機
經典後掠翼:F14戰機 空中加油管伸出來時帥呆了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後掠翼? ,航空博物館
  2. 淺談後掠翼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個人圖書館,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