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伏隆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伏隆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隆字伯文,少以節操立名,仕郡督郵。建武二年,詣懷宮,光武甚親接之。

時,張步兄弟各擁強兵,據有齊地。拜隆為太中大夫,持節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國。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殺帝盜位。宗室興兵,除亂誅莽,故群下推立聖公以主宗廟。而任用賊臣,殺戮賢良,三王作亂,盜賊從橫,忤逆天心,卒為赤眉所害。皇天祐漢,聖哲應期,陛下神武奮發,以少制眾。故尋、邑以百萬之軍,潰散於昆陽,王郎以全趙之師,土崩於邯鄲,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鐵脛、五校莫不摧破。梁王劉永,幸以宗室屬籍,爵為侯王,不知厭足,自求禍棄,遂封爵牧守,造為詐逆。今虎牙大將軍屯營十萬,已拔睢陽,劉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諸君所聞也,不先自圖,後悔何及!」青、徐群盜得此惶怖,獲索賊右師郎等六校即時皆降。張步遣使隨隆,詣闕上書,獻鰒魚。

其冬,拜隆光祿大夫,復使於步,並與新除青州牧守及都尉俱東,詔隆輒拜令長以下。隆招懷綏緝,多來降附。帝嘉其功,比之酈生。即拜步為東萊太守,而劉永復遣使立步為齊王。步貪受王爵,猶豫未決。隆曉譬曰「高祖與天下約,非劉氏不王,今可得為十萬戶侯耳。」步欲留隆與共守二州,隆不聽,求得反命,步遂執隆而受永封。隆遣間使上書曰:「臣隆奉使無狀,受執凶逆,雖在困厄,授命不顧。又吏人知步反畔,心不附之,願以時進兵,無以臣隆為念。臣隆得生到闕廷,受誅有司,此其大願;若令沒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長累陛下。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無極。」帝得隆奏,召父湛①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謂有蘇武之節。恨不且許而遽求還也!」其後步遂殺之,時人莫不憐哀焉。

五年,張步平,車駕幸北海,詔隆中弟咸收隆喪,賜給棺斂,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告琅邪作家,以子瑗為郎中。

譯文

伏隆字伯文,年輕時因節操成名,在琅琊郡擔任督郵。建武二年(公元26年),伏隆到懷宮,光武帝劉秀很親切地接待他。

當時張步兄弟各自擁有強大的軍隊,占據齊地。朝廷任命伏隆為太中大夫,帶符節出使青、徐二州,招降各郡國。伏隆發送檄文給各郡國說:「先前,奸臣王莽,殺害皇帝盜取帝位。宗室起兵,剷除亂人誅殺王莽,因此大家擁立聖公劉玄來主持國家。但他任用奸臣,殺害忠良,三王作亂,盜賊橫行,違背天意,最終被赤眉軍殺害。皇天保佑漢室,聖明的人應運而生,陛下大發神威,以少勝多。因此王尋、王邑率領百萬大軍,在昆陽被打得大敗潰散,王郎率所有趙地軍隊,在邯鄲被打得土崩瓦解,大肜、高胡望見軍旗就逃跑,鐵脛、五校也無不被打敗。梁王劉永,很幸運憑宗室成員身份,受封為侯王,不知滿足,自找禍害,於是封爵任官,做出大逆不道的事。如今虎牙大將軍蓋延屯兵十萬,已經攻克睢陽,劉永逃走,家已被族滅。這是各位聽說過的,你們不事先替自己考慮,後悔怎麼來得及!」青州、徐州的賊兵得到文告後很恐慌,獲索賊人右師郎等六股賊兵立即全部投降。張步派使者隨伏隆到朝廷上書,進貢鰒魚。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冬天,朝廷任命伏隆為光祿大夫,再次出使張步那裡,並與新任青州太守和都尉一起東行,詔書命令伏隆可以直接任命縣令以下員。伏隆招撫安慰,許多地方都投降歸附。光武帝嘉獎他的功勞,把他比作酈生。就地任命張步為東萊太守,而劉永也派使者封張步為齊王。張步貪戀侯王的爵位,猶豫不決。伏隆開導他說:「漢高祖和天下約定,不是劉氏不能封王,現在你可以做十萬戶侯了。」張步想留伏隆和他一起守衛二州,伏隆不肯,想回朝廷復命,張步於是拘禁伏隆而接受劉永封爵。伏隆派密使上書說:「臣伏隆出使沒有功勞,被叛賊張步拘禁,雖身在危難,捨命不顧。另外官民得知張步反叛,心中不願歸依他,希望朝廷按時出兵,不要擔心臣伏隆。臣伏隆能活着回朝廷,被有關部門處死,這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果死在敵人手中,就把父母兄弟長托給陛下了。陛下和皇后、太子永遠享受萬國,和上天一樣無邊無際。」光武帝見到伏隆的奏書,召見伏隆的父親伏湛流着眼淚把伏隆的奏書給他看並說:「伏隆可以說是具有蘇武一樣的節操。恨不能暫且答應他並立即把他救回來!」不久,伏隆被張步殺害,當時的人無不為他痛惜悲哀。

建武五年(29年),朝廷平定張步,光武帝到北海,詔書命令伏隆的弟弟伏威收斂伏隆的屍體,賜給棺材盛殮,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書通知琅琊郡修建墳墓,任用伏隆的兒子伏瑗為郎中。 [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