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孔融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孔融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性好學博涉多該覽後辟司空掾拜中軍侯在職三日遷虎賁中郎將。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沖,卓乃諷三府同舉孔融為北海相。

時,年飢兵興,操表制禁酒,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山陽郗慮承望風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宕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爾。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繼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寄他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

譯文

孔融子文舉,魯國人,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孔融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後來,孔融被征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

當時年成饑荒戰爭頻繁,曹操上表認為為應禁酒,使糧食用來補充兵用。孔融多次上書與其據理力爭,言辭傲慢大多有侮辱之意。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着容忍,暗中卻嫉忌他正確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大業。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編織罪名誣陷孔融:「少府孔融當時在北海的時候,見朝中沒有動靜,招集人馬想做不法之事,並且說:『我大聖之後,卻被宋朝滅亡,擁有天下者何必是姓劉的呢?』等到和孫權的使者談話的時候,又誹謗朝廷。孔融位居九列,不遵守朝中禮儀,頭上不帶方巾,便服出行。再加上之前和白衣禰衡猖狂揚言說:『父親對於兒子有什麼可以親近的呢?推究他的本意,實在是情慾衝動的產物罷了;孩子對母親又算什麼呢?就好比把東西放在罐中,拿出來就離開了。』接着和禰衡互相稱讚。禰衡稱讚孔融說他是當代的孔子,孔融稱讚禰衡說他是顏回復生。孔融大逆不道,實在是應該重重處罰。

為什麼呢?」孩子們回答說:「巢被搗毀哪裡有卵不被打破的呢?」主人贈送一些肉汁,兒子渴了,想一飲而盡,女兒說今日遭受禍端,難道還能長久地活下去嗎?為什麼還要品嘗肉的滋味呢?兒子哭號,放下了肉汁。 [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