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楊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漢書·楊彪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楊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辟公府,皆不應。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征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黃門令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彪發其奸,言之司隸。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
中平六年,代董卓為司空,其冬,代黃琬為司徒。明年,關東兵起,董卓懼,欲遷都以違其難。乃大會公卿議。百官無敢言者。彪曰:「今天下無虞,百姓樂安,明公建立聖主,光隆漢祚,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彪曰:「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司空荀爽見卓意壯,恐害彪等,因從容言曰:「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勢也。」卓意小解。議罷,卓使司隸校尉宣播以災異奏免彪等,詣闕謝,即拜光祿大夫。及李傕、郭汜之亂,彪盡節衛主,崎嶇危難之間,幾不免於害。
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
及魏文帝受禪,欲以彪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辭曰:「彪備漢三公,遭世傾亂,不能有所補益。耄年被病,豈可贊惟新之朝?」遂固辭。乃授光大夫,賜几杖衣袍,因朝會引見,令彪着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年八十四,黃初六年卒於家。
譯文
楊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受公府召辟,他全不接受。熹平年間,憑着博聞強記掌故逸聞,被公車征拜為議郎,遷侍中、京兆尹。光和年間,黃門令王甫派門生在郡界違法專營官府財物獲利七千餘萬,楊彪揭發他的罪行,告訴了司隸。司隸校尉陽球因此上奏處罰了王甫,天下沒有人不高興的。
中平六年,楊彪代董卓擔任司空,這年冬天,又代黃琬擔任司徒。第二年,關東兵起,董卓害怕,想遷都以避難。董卓於是大會公卿商議。百官沒有敢說話的。楊彪說:「如今天下平定,百姓安樂,明公建立聖主,光照漢室,若無故放棄宗廟,拋掉園陵,恐怕百姓受到驚動必然會有大的動亂。」董卓說:「關中肥沃豐饒,所以秦得以吞併六國。而且隴右出產木材,很容易得到。又杜陵南山下有數千座武帝時的瓦陶灶,全力營建,一日便可建成。百姓不值得去問!如果前面的人退卻,我們用大兵驅趕他們,讓他們去大海里(他們也不敢反抗)。」楊彪說:「天下動亂容易,安定很難,希望明公考慮。」董卓臉色一變說:「你想阻止國家大計嗎?」司空荀爽見董卓態度強硬,恐怕他傷害楊彪等人,於是不緊不慢地說:「相國怎會樂於如此呢?崤山以東兵起,不是一日可以制止的,所以遷都應另加圖謀,秦朝、漢朝都是這樣的」董卓怒意稍減。商議完畢,董卓讓司隸校尉宣播以災異奏免楊彪等人,楊彪上朝謝罪,隨即被任命為光祿大夫。等到李傕、郭汜叛亂時,楊彪保全節操護衛皇帝,艱難危急之時,幾乎丟了性命。
十一年,各位因恩澤為侯者都被奪去封號。楊彪見漢氣運將盡,於是便聲稱腳有毛病而不能行走,如此已十年。後來,兒子楊修被曹操殺害,曹操見到楊彪問道:「公為何瘦成這樣?」他回答說:「慚愧自己沒有金日磾那樣的先見之明,但仍懷有老年舐犢之愛。」曹操為此顯出敬重的神態。
到魏文帝繼位,想讓楊彪擔任太尉,先派使者向楊彪出示聖旨。楊彪推辭說:「楊彪任漢三公,遇到社會動亂,不曾有任何補益。年老有病,又怎能輔助新朝?」於是堅決推辭。皇帝於是授他為光祿大夫,賜坐幾、手杖、衣袍,藉朝會引見,讓楊彪穿布單衣、戴鹿皮冠,拄杖而入,以賓客的禮節待他八十四歲時,黃初六年在家中去世。[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