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皇甫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皇甫規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輔,圍安定,征西將軍馬賢將諸郡兵擊之,不能克。規雖在布衣,見賢不恤軍事,審其必敗,乃上書言狀。尋而賢果為羌所沒。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

太山賊叔孫無忌侵亂郡縣,中郎將宗資討之未服。公車特徵規,拜太山太守;規到官,廣設方略,寇賊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為憂。三公舉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破之,斬首八百級。諸羌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明年,規因發其騎共討隴右,而道路隔絕,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規親入庵廬,巡視將士,三軍感悅。東羌遂遣使乞降,涼州復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涼州刺史、漢陽太守並老弱不堪任職,而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規到州界,悉條奏其罪,或免或誅。羌人聞之,翕然反善。

規出身數年,持節為將,擁眾立功。還督鄉里,既無他私惠,而多所舉奏。又惡絕宦官,不與交通,於是中外並怨,遂共誣規貨賂群羌;天子璽書誚讓相屬。規懼不免,上疏自訟曰:「雲臣私報諸羌,謝其錢貨。若臣以私財,則家無擔石;如物出於官,則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遺匈奴以宮姬,鎮烏孫以公主。今臣但費千萬,以懷叛羌。則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貴,將有何罪,負義違理乎?今見覆沒,恥痛實深。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昧略上。」

征拜度遼將軍,至營數月,上書薦中郎將張奐以自代。曰:「臣聞人無常俗而政有治亂兵無強弱而將有能否伏見中郎將張奐才略兼優宜正元帥,以從眾望。若猶謂愚臣宜充軍事者,願乞冗官,以為奐副。」朝廷從之,以奐代為度遼將軍,規為使匈奴中郎將。論曰:孔子稱「其言之不怍,則其為之也難」。察皇甫規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審己則干祿,見賢則委位。故干祿不為貪,而委位不求讓;稱己不疑伐,而讓人無懼情。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

【注】①二始:指晉始平太守阮咸與南朝宋始安太守顏延之,二人皆負時望而遭忌。 ②四甄:指埋伏左右的四支軍隊。

譯文

皇甫規,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縣人。永和六年,西羌大舉侵犯三輔,包圍了安定城,征西將軍馬賢統率各郡部隊攻打羌人,但是沒有取勝。皇甫規這時雖然身為平民,但發現馬賢對這次戰爭輕視不憂,判斷他一定會失敗,就給朝廷上書陳述了馬賢的情況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馬賢果然被西羌消滅。郡守知道皇甫規有用兵的謀略,就任命他擔任功曹,派他率領八百名兵士,同羌人交戰。皇甫規斬殺好幾個敵人的首級,賊寇於是撤退。

太山的賊人叔孫無忌侵犯擾亂郡縣,中郎將宗資討伐賊人但沒能平定他們。官府特地徵召皇甫規,任命他擔任太山太守;皇甫規到任後,布置採用了很多策略計謀,強盜賊人全被平定。到了冬天,羌人繼續大舉聚合,朝廷為此擔憂。三公推舉皇甫規擔任中郎將,拿着符節監督關西部隊,打敗了羌人,斬殺首級八百多。羌人各部敬服皇甫規的權威信譽,相互規勸投降的人有十多萬。第二年,皇甫規就調動羌人部隊一起討伐隴右,但是道路斷絕,軍中發生大瘟疫,死亡的人占到十分之三四。皇甫規親自前往軍中營帳,巡察看望羌人將領士兵,三軍全都感動喜悅。東羌於是派出使者前來請求投降,涼州恢復交通。在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賄賂強取錢財,聲名狼藉,涼州刺史、漢陽大守都年老昏庸不能勝任職守,卻全都依仗權貴勢力,不遵守法度。皇甫規到達州界,全都逐條上奏他們的罪狀,有的免職有的誅殺。羌人聽說了,聚合起來歸附朝廷。

皇甫規擔任官職好幾年,手持朝廷符節擔任大將,統率大軍建立功業。回到故鄉督察軍政,既沒有樹立什麼特別的私恩,又檢舉揭發了很多人。並且又厭惡宦官,不與他們交往聯繫,於是皇宮內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誣陷皇甫規用財物賄賂各支羌人,皇帝接連不斷地下詔書,批評責備皇甫規。皇甫規擔心不能免去災禍,上疏自我申辯說:「有人說臣子我暗中賄賂各支羌人,送給他們金錢財物。假如臣子給的是私人財物,那我家中沒有夠一擔挑的糧食;假如用的是官府財物,那文書賬簿很容易審查。按照臣子愚笨迷惑的認識,就算真像誣陷我的人說的那樣,前代朝廷還曾把宮女送給匈奴,把公主嫁給烏孫。現在臣子僅僅花費一千萬,就使得反叛的羌人歸順,這是賢能臣子的謀略,軍事家推崇看重的事情,又有什麼罪過,哪裡違背了義理呢?現在遭遇到這樣的誣陷,我感到深深的恥辱。《左傳》上說過『鹿將死時不再挑選優美的聲音』,謹此冒昧地呈報這些。」

皇甫規被征任為度遼將軍,他到軍營幾個月後,給皇帝上書,推薦職位低於自己的中郎將張奐來代替他。在推薦書中說:「臣子聽說人沒有長久不變的風俗,但社會秩序有安定動亂之分;軍隊士兵沒有強大弱小,但將領才能有高明低劣之別。我觀察到中郎將張奐才能謀略都很優異,應該讓他擔任主帥,來滿足人們的希望。朝廷如果還認為我適宜充任軍事的職務,我希望求得一個冗官,來做張奐的副手。」朝廷聽從了這個意見,以張奐代替他為度遼將軍,皇甫規做使匈奴中郎將。

論說:孔子說「一個人說話不慚愧,那他做起來就不容易」。考察皇甫規說的話,他的心中不慚愧呀!他審查了自己的覺得有能力就去追求官職,看到有更賢能的人就把職位讓給他。所以他追求官職不是貪心,而讓出官職也不是為了求得謙虛的名聲;稱讚自己不擔心被懷疑是自誇,讓位給人也不擔心被人說成送人情。因此他能夠在征討戎狄中建立功業,並在國家動亂中保全了自身。[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