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鍾離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漢書·鍾離意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也。少為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入言於太守曰:「《詩》雲『刑於寡妻,以御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遠,今宜先清府內,且闊略遠縣細微之愆。」太守甚賢之,遂任 以縣事。建武十四年,會稽大疫,死者萬數,意獨身自隱親①,經給醫藥,所部多蒙全濟。
舉孝廉,再過,辟大司徒侯霸府,詔部送徒詣河內,時冬寒,徒病不能行。路過弘農,意輒移屬縣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而上書言狀,意亦具以聞。光武得奏,以見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誠良吏也!」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還,以病免。 顯宗繼位,征為尚書。永平三年旱,而大起北宮,意詣闕免冠上疏曰:「昔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邪?使民疾邪?宮室榮邪?女謁②盛邪?苞苴③行邪?讒夫昌邪?』竊見北宮大作,民失農時;自古非苦宮室小狹,但患民不安寧,宜且罷止,以應天心。」 帝策詔報曰:「湯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謝。」又敕大匠止作諸宮,減省不急。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為明,公卿大臣數被詆毀,近里尚書以下至見提曳。帝以事怒郎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④,諸侯皇皇⑤,未聞人君,自起撞郎。」帝乃赦之。是時朝廷莫不悚栗,爭為嚴切以避誅責,唯鍾離意獨敢諫爭,數封還詔書,臣下過失,輒救解之。會連有變異,上疏曰:「陛下敬畏鬼神,憂恤黎元,而天氣未和,寒暑違節者,咎在群臣不能宣化治職,而以苛刻為俗,百官無相親之心,吏民無雍雍⑤之志,至於感逆和氣,以致天災。百姓可以德勝,難以力服,願陛下垂聖德,緩刑罰,順時氣以調陰陽。」帝雖不能用,然知其至誠,終愛厚之。 註:①隱親,親自隱恤。②女謁,通過宮廷嬖寵的女子請託。③ 苞苴,(這裡指)行賄的財物。④穆穆,美也。⑤皇皇,盛也。③雍雍,和也。
譯文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年輕時任郡督郵。當時他管轄的縣有個亭長收受(別人的)禮酒,太守下公文查辦他。鍾離意把公文緘封退還 ,向太守進言說:「詩經中說『讓妻子遵守禮法,然後把禮法推廣到邦國』,修明政事和教化的根本,(在於)由近到遠。現在應該先清理府內,暫且寬恕邊遠縣的細微過失。」太守認為他很賢能,於是任命他管理縣的事務。建武十四年,會稽流行瘟疫,死的人以萬計算,鍾離意獨自親身撫恤(災民),籌劃供給醫藥,所屬的(百姓)多依靠他度過(災難)。
(鍾離意)被推薦為孝廉,兩次遷職被徵召入大司徒侯霸府中,(朝廷)詔令(他)押送刑徒到河內郡,當時冬天寒冷,刑徒困苦不堪,不能前行。路經弘農縣,鍾離意擅自移文屬縣讓他們給刑徒做寒衣,屬縣不得已(做好寒衣)給他,而後向朝廷上書匯報情況,鍾離意也同時把情況詳盡報告朝廷,光武帝得到奏章,把它給侯霸看,說;『你所派的屬員用心多麼仁慈(或:怎麼用心這樣仁慈呢?)。確實是個好官吏呀!」鍾離意就在途中解除刑徒的刑具,讓他們前往拜訪親友,跟他們約定期限,(他們)都按時到達(返回),沒有一個違反期限。回來後,(鍾離意)因病免去官職。
顯宗即位後,(鍾離意)被徵召為尚書。永平三年夏天大旱,然而朝廷大規模興建北宮,鍾離意到宮門前,脫掉官帽子上奏皇帝說:「以前成湯時遭受大旱,(湯)用六件事來責問自己:『是執政用權無節制嗎?是讓百姓受苦嗎?是宮室建設太繁複嗎?是宮廷的嬖寵的女子請託多嗎?是財物行賄盛行嗎?是行奸使詐的人猖獗呢?』我看到北宮的大規模建設,(使)百姓失去農時;自古以來,(君王)不是為宮室狹小而苦惱.只是擔心百姓不安寧,應該暫時停止(大規模)建設,來順應大意。」皇帝把詔書寫在竹簡上答覆說:「成湯舉了六件事,把過失歸在自己一人身上,(你)可以戴上官帽、穿上鞋,不用謝罪。」皇帝又下令主管營建的官員停止官室修建.(並且)減少不急用的工程。
皇帝性情狹窄苛刻,喜歡用探子窺視、揭示別人的隱私,來顯示自己的明察。公卿大臣屢次遭受(他)的責罵,身邊大臣及尚書以下官員甚至被(他)擲擊、拉扯。曾經因為有事對郎官藥崧不滿,用木杖撞擊藥崧;藥崧躲入床底,皇帝大怒,高聲喊:「郎官出來!」藥崧就說:「天子儀表美好,諸侯光彩明亮,沒聽過君王自己打郎官」。皇帝(聽了)才赦免了他。這時朝廷(上)的官員沒有誰不恐懼戰慄,爭着表現嚴厲來逃避責罰,只有鍾離意獨自敢於進諫抗爭,幾次封還詔書。官員有過失,就解救他們。恰逢接連氣候有異常,鍾離意上疏說:「陛下敬畏鬼神,憂心體恤百姓,可是天氣不順和,冷熱違反了季節,過錯在於群臣不能傳播教化、整治職責,卻把苛刻作為習慣,官員之間沒有彼此和好之心,官吏和百姓之間沒有和諧的意願,以至動搖逆轉和順氣候,招來天災。百姓可以憑藉德政(美德)使他們馴服,很難用壓力使他們屈服。希望陛下您施聖德,減輕刑罰,順應時節氣候來調和陰陽。」 皇帝雖然不採納(他的……. 然知其至誠,終愛厚之。[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