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現代管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後現代管理是個專用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所謂後現代管理,是指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環境巨大變化的企業管理。

後現代管理思潮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雖然它迅速風靡西方,並向全世界蔓延,但後現代管理理論也同後現代社會以及後現代哲學、文化理論一樣,充滿着不確定性和歧異性。真正建立在後現代理論話語基礎之上的後現代管理文獻迄今為止尚屬鳳毛麟角,後現代管理既沒有統一的理論,更遠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但後現代管理理論研究還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根據羅珉對西方後現代管理研究的考察結果,後現代管理研究涉及管理哲學、人性假設、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組織變革與發展、企業的國際化戰略與跨文化管理等。其中關於人性的假設和關於管理主體的看法,是後現代管理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基礎。後現代管理理論學者對人性問題是圍繞着「文化人」這一命題(proposition)來展開的。在他們看來,將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引入管理學之中,無疑推動了管理理論的發展。

也就是說,後現代管理不滿於「經濟人」、「社會人」和「複雜的社會人」等假設,而將人看作是「符號的動物」(卡西爾)。後現代管理與後現代哲學和文化學一樣,將現代社會對人本質的異化為顛覆對象,試圖在管理中還原人的本質。後現代管理對人的看法無疑是源自後現代哲學的。後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結構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會結構的附屬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權利。現代社會中的個人還被工業化文明的成果所壓迫,人成為管理制度的創造物,是被現代文明的產品所異化而存在的。而在後現代社會,管理原則、管理藝術、管理制度的遊戲規則已經完全不同於從前,知識變成一種「權力話語」

羅珉指出,後現代管理關於管理主體的觀點和主張是多元的,它堅持認為理性的個人作為自治的管理主體並不存在。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由於現代主義哲學的主導作用,管理主體是被管理理論製造出來的。

資本主義以管理為工具創造了一個現代企業組織形式,資本原始積累所使用的征服、奴役、掠奪、暴力等手段,通過管理而獲得理性化。……而後現代管理學則指出,管理權利正是現代人的陷阱。……由於管理主體是被創造的,是被所謂的理性所塑造出來的,所以,西方管理傳統中管理的主體不是「我們」或者「職工」,而是資本權力或者管理精英。在很多西方企業,管理是通過企業管理當局的解釋來運用的,解釋者不是企業的職工,而是企業管理當局。在很多情況下,企業管理當局就是管理者個人,是一個生活在現實中的個人,個人的傾向(Oriented)和偏好(Preference)可能會導致他在解讀管理時攙雜個人情緒。

泰羅制管理的普遍性理念掩蓋了管理主體代表權力的本質,對於處在社會邊緣的群體來說,普遍性的管理很可能是壓迫性的,因此後現代管理學呼籲管理的多元化和對個別群體的容忍。

後現代管理思想

彼得·德魯克的後現代管理思想

首開後現代管理研究之先河的是彼得·德魯克,儘管他並沒有使用後現代管理概念。在他1957年出版的《未來的里程碑——關於新的後現代世界的報告》一書中,德魯克不僅在管理學界,而且幾乎在整個人類思想界都率先使用了「後現代」概念,使其不愧為20世紀不朽的思想大師。

由於德魯克堅決對未來作出任何設計,因此他並沒有將後現代這一概念理論化和系統化。他把後現代世界稱作「尚未命名的時代」。

在《未來的里程碑》一書中,德魯克主要分析了後現代世界的轉向——即未來的四個里程碑。他所指出的這四個里程碑直到今天仍然矗立着,並且奠定了後現代企業的社會基礎。因此,無論德魯克是否使用了「後現代企業」概念,作為晚期現代管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著作都為後現代企業理論鋪就了道路。

德魯克所指出的後現代世界的第一個里程碑,是基於生物學的世界觀代替了基於機械學的笛卡爾世界觀。他認為,「信息時代」是建立在人類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基礎之上。早在計算機革命到來之前,德魯克就敏銳地看到了需要一種適應新技術的新模式。他寫到:我們生活在一個過渡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昨日的舊「現代」不再行之有效,……而新的「後現代」尚缺乏定義、表現方式和手段,但是它已有效地控制了我們的行動和行動的後果。

德魯克的第二個里程碑,是他所發現的、從進步到創新的轉變中所包含的對「秩序的新理解」。進步是自啟蒙理性以來的歷史神話,這種觀點已不能適應新的歷史需要。進步的理論過於玄虛——即歷史像在騎着馬飛奔,而人類卻徒步而行。德魯克對進步的理解與大衛·格里芬關於現代性的第三個精神向度——「進步神話的描述恰恰是吻合的。德魯克屏棄「進步」,而推崇「創新」,他認為,創新卻是因人發生的、有目的、有組織、但具有內在風險性的變化。德魯克所倡導的創新已成為今天這個後現代社會主要活動模式。社會如此,企業亦如此。

德魯克的第三個里程碑是更加龐大的組織。這意味着團隊協作精神將更顯重要。德魯克還十分關注大公司中越來越多的專業工作者。關於知識工作者管理的問題,在其後來的著作中則有更多深入的分析。這些都為後現代企業中的人力資本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德魯克所指出的後現代世界的第四個里程碑是教育。後現代是一個「教育大爆炸的時代」。德魯克認為,使受教育者具有更大生產力,這是時代所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之一。為此,我們應該屏棄古希臘那種迂腐和自命不凡,而重視受教育者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德魯克有關教育的觀點,對於後現代企業創建學習型組織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最後,德魯克呼籲,在後現代社會,應使人回歸到精神價值上來。在《未來的里程碑》末尾,德魯克寫道:「必須重申人不單是一種生物和心理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存在;他是一種造物主所創造的生靈,以造物主為其存在的目的,並且受造物主的支配。」關於信仰的價值,德魯克是在克爾愷郭爾的《恐懼與顫慄》中找到的。德魯克從未脫離塵世,也從未放棄信仰。他倡導將信仰作為醫治現代社會疾病的良方,倡導信仰在後現代世界的公司中的重要性。在普遍向信仰回歸的後現代社會,德魯克的思想極為值得重視。

另外,德魯克是率先提出「知識工人」這一概念的管理學家。他有關「知識工人」管理的思想對於構筑後現代管理理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