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鑒錄(毛奇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鑒錄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書 名 後鑒錄

作 者 毛奇齡

年 代 清代

主要內容 李自成張獻忠

等農民起義事跡

清代《後鑒錄》為清初毛奇齡編著。毛奇齡於康熙年間入明史館參加編修明史,利用所見材料寫成《後鑒錄》。書中記載了明代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事跡,大抵不出《明史》範圍,然首尾畢具,便於參考。《後鑒錄》共七卷,收錄在《西河合集》。 [1]

作者簡介

毛奇齡(1623年—1716年)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 揚鄉里,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被視為「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眾人皆驚。

清兵入關後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後,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

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後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

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卷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

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志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干後浦灘。

參考來源

  1. 奇人毛奇齡 - 百度學術 摘要: 毛奇齡字大可,號秋晴,浙江蕭山人,世謂「西河先生」。清初經學大家,書法骨力駿健,備受時人推崇。曾任清代翰林院檢討,是《明史》纂修官。毛奇齡四歲識字。其母口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