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吐魯番坎兒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吐魯番坎兒井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坎兒井

適宜遊玩季節: 8月-11月,氣候適宜

建議遊玩時長: 3-4小時

適用範圍: 山麓、沖積扇緣地帶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1]

概述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着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中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坎」。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自然氣候

吐魯番是中國極端乾旱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發量可達到3000毫米,可稱得上是中國的「干極」。但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魯番雖然酷熱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

歷史文化

坎兒井是乾旱荒漠地區,利用開發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將地下水引導至地面,進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無動力吸水設施。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歷史悠久,分布很廣。長期以來是吐魯番各族人民進行農牧業生產和人畜飲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由於水量穩定水質好,自流引用,不需動力,地下引水蒸發損失、風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簡單,技術要求不高,管理費用低,便於個體農戶分散經營,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坎兒井

坎兒井是中華文明的產物。盛弘之《荊州記》中記述:「隋郡北界有厲鄉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神龍所生林西有兩重塹,內有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

云:汲一井則眾井水動,即以此為神農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牽動眾井,這與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兒井結構相同。神農是我國農業和醫藥發明的傳說人物,把穿井與他連在一起,可見其歷史悠久。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舜穿井時,就挖了一條從旁出的「匿空」(地道),這與坎兒井的挖掘方法極其相似。如果:「匿空」為水平地道,就是坎兒井,這是公元前21世紀的史跡,比傳說波斯於公元前8世紀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莊子·天地》篇云:「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貢向其介紹當時的先進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他害怕使用機巧工具而亂了思想,堅持遵古法鑿隧取水。可見在春秋時期鑿隧取水已是一項古老技術,而這種技術運用於坡度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莊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這類井似同於壑,應是流水深溝或地下暗渠。(苟子·正論)又云:「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坎井之名,正式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人們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於公元前800年,卻沒有認真考究中國史籍中有關坎井的記述,不無偏廢之嫌。雖然這些記述沒有指明坎井的具體形成時間,卻充分顯示出產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淵遠流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