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呂賢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呂賢基《楷書軸》
原圖鏈接  

呂賢基,(1803—1853)字羲音,號鶴田,安徽旌德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清史稿》記載其持正敢言,數論時政得失,多所採用。

人物信息

呂賢基(1803—1853)清安徽旌德人,字羲音,號鶴田。道光進士。歷任編修、監察御史等職。咸豐元年(1851),為工部左侍郎。次年,兼署刑部左侍郎。以太平天國聲勢日張,清朝統治動搖,疏請下詔求言。三年春,赴安徽督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後太平軍克舒城,他投水而死。 [1]

清史稿記載

呂賢基,字鶴田,安徽旌德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持正敢言,數論時政得失,多所採用。文宗即位,應詔上封事,請懋聖學,正人心,育人才,恤民隱,尤被嘉納。遷鴻臚寺卿。

咸豐元年,超擢工部侍郎。二年,以時事可危,疏請下詔求言,略曰:「粵西會匪滋事,二年以來,命將出師,尚無成效,甚至圍攻省城,大肆猖獗。南河豐工未能合龍,重運阻滯,災民屯聚,在在堪虞。河工費五百萬,軍需費一千餘萬,部臣束手無措,必致掊克朘削,邦本愈搖。今日事勢,譬之於病,元氣血脈,枯竭已甚,外邪又熾,若再諱疾忌醫,愈難為救。惟有開通喉舌,廣覓良方,庶可補救萬一。請特旨令大小臣工悉去忌諱,一改泄沓之故習,各抒所見,以期集思廣益。」疏入,諭部院大臣、九卿、科道有言責者,各據見聞,直言無隱。

三年正月,命賢基馳赴安徽會同巡撫蔣文慶及周天爵辦理防剿事宜,賢基疏言:「江寧以東西梁山為要隘,必先扼守。廬州為江淮門戶,宜令重臣駐紥。巢湖出江當梁山上游,地方匪徒宜招撫,免為賊用,且可與梁山為犄角。」上嘉納,不及施行,而安慶、江寧先後陷。奏調給事中袁甲三、知府趙畇幫辦團練防剿,又調編修李鴻章等襄軍事。偕周天爵疏言:「事當分任。團練專令殲除土匪;牧令守本境,統帥剿賊,不得遠駐百里之外,以免推諉。」上韙之。

安徽境內無大枝勁旅,團練亦散漫無可恃。七月,湖北敗賊竄陷英山,擾太湖,分犯洪家埠,賢基檄游擊賡音太、伍登庸擊走之。八月,賊復自江西竄踞安慶,賢基赴舒城、桐城勸募團練,為官軍聲援。賡音太、伍登庸戰歿於集賢關。賊犯桐城,紳士馬三俊率練勇迎戰失利,遂失守。已革按察使張熙宇退駐大關,賢基抗疏劾之。時方駐舒城,或告以無守土責,未轄一兵,賊鋒甚銳,可退守以圖再舉。賢基曰:「奉命治鄉兵殺賊,當以死報國。敢避寇倖免乎?」十月賊至,登陴守御,城陷,死之。

文宗初聞舒城失守,即曰:「賢基素懷忠義,必能大節無虧。」及奏上,深悼惜之,贈尚書銜,加恩於舒城建專祠,擢其子編修錦文以侍讀用,賜銀三千兩,命錦文即日回籍治喪。予騎都尉世職,祀京師及本籍府城昭忠祠。後安徽請祀鄉賢,特諭:「賢基品行端正,居官忠直,名副其實。」即報可。

人物歷史

咸豐二年(1852年)某天,時任翰林的李鴻章去琉璃廠淘古董,碰到一個老鄉,說起被太平軍大肆攻占的安徽老家,兩人就開始「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老鄉說你這人沒有心腸,咱們家鄉被糟蹋成這樣,你居然還有閒心在這兒看古董!李鴻章嘆氣:我一個小書生,沒權沒錢沒兵沒力,能做什麼?老鄉說:你寫封奏摺,請朝廷向安徽發兵,阻止太平軍進一步擴張,總能做到吧?李鴻章點點頭:這個倒是可以。不過當時他只是個新進的翰林,就算寫了奏摺遞上去,皇帝也未必當回事。乾脆,借一回別人的勢吧。於是,他想起了另一個老鄉—呂賢基。他跑到呂賢基家裡,稍稍寒暄幾句,就直入正題:咱家鄉遭了這樣大的難,作為高官,您應該上個奏摺,請朝廷派兵救助,到底派誰,兵分幾路,我查了地圖,心裡有個譜兒,我可以寫個草稿給您參考。呂賢基回答:這是好事,但我最近有些忙,乾脆你寫吧,寫好了由我署名上遞。

李鴻章回到家,查了許多資料,連夜寫完奏摺並送至呂府。奏摺內容具體,文辭優美,字裡行間還帶有對故鄉濃濃的感情。呂賢基沒有修改,署了自己的名字,就直接交上去了。

第二天午後,李鴻章便去老鄉家聽回音。剛走到呂家門口,就聽到裡面傳出一片哭聲。李鴻章問怎麼回事。呂賢基說:你的奏摺寫得太好了,皇上非常開心,一開心就派我回安徽辦團練,協助軍務。然而呂賢基是文臣,從來沒打過仗,何況當時安徽的局面非常亂,也很難招募兵員、解決軍餉,心裡自然慌得很。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李鴻章趕忙安慰他。呂賢基說:你也不用撫慰我了,奏摺是你寫的,你對軍事如此了解,你得跟我一塊去!第二天,呂賢基給皇上謝恩,同時奏調翰林院李鴻章隨行。

安徽的形勢比想象的還亂。太平軍在那兒攻城略地,捻軍也在那兒與朝廷作對,呂賢基辦的小型團練完全不是太平軍和捻軍的對手。八個月後,呂賢基和李鴻章就被太平軍圍困在舒城。李鴻章狡猾,藉口「老父有病需回家侍奉」,開溜了,留下呂賢基在舒城死守。呂賢基使盡吃奶的力氣也未能扭轉危局,最後投水而死。[2]

相關鏈接

李鴻章和長官一起打仗 長官戰死沙場 為何李鴻章卻毫髮無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