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明朝永樂年間寵臣)
呂震(1365—1426年)字克聲,陝西臨潼人。洪武年間以鄉舉進入太學,燕王朱棣起兵時直接投降,成為朱棣的寵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
記性很好,上朝奏事從不備份,但為人陰險,多名大臣因此而冤死。
宣德元年(1426年),呂震醉死於祭祀僧人的住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呂震 | 出生時間 | 1365年 |
字 號 | 克聲 | 去世時間 | 1426年 |
出生地 | 陝西臨潼 | 所處時代 | 明朝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官 職 | 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 |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洪武十九年(1386年),呂震以鄉舉進入太學。當時朱元璋命太學生出去檢查各郡縣的土地肥瘠情況,以均攤貢賦。呂震受命前往兩浙,回來匯報時很合皇上心意,被升為山東按察司試僉事,後召入京任戶部主事,再升為北平按察司僉事。 [1]
永樂年間(1403年-?),燕王朱棣起兵時,呂震向朱棣投降,受命侍奉王世子居守。朱棣攻下京師後,升任為真定知府,又入京任大理寺少卿。[2]
永樂三年(1405年),呂震升任為刑部尚書。六年(1408年),改任禮部尚書。皇太子監國時,呂震的女婿主事張鶴朝見時失儀,太子看在呂震的份上寬宥了他。朱棣知道後很憤怒,將呂震和蹇義投進錦衣衛監獄,但不久之後,就給他們復職。 [3]
呂震曾三次奉命省親,其中兩次正值關中鬧饑荒,呂震令有關官員出粟賑濟,回來後才上報朱棣。但他沒有學術,任禮官卻不知大體。[4]
曹縣進獻騶虞,榜葛剌國、麻林國(今肯尼亞馬林迪)進貢麒麟,呂震請祝賀。朱棣說:「天下治安,沒有麒麟又有何損?」貴州布政使蔣廷瓚說:「皇上北征班師,詔書傳到思南大岩山時,山迥傳出三聲萬歲。」朱棣說:「山谷之聲,空虛相應,依理或有可能。呂震身為國家大臣,不能辨別是非,還想藉機獻媚,這豈是君子事君之道?」郎中周訥請求封禪,呂震極力贊成,皇上責備他荒謬。呂震雖然屢次當面受到斥責,但終不能改。金水河、太淮池結冰,結出樓閣龍鳳花卉的形狀,皇上召群臣去觀看,呂震因請祝賀,朱棣不許。而隆平侯張信上奏太和山出現五色雲,侍郎胡濙熒畫瑞光榔梅靈芝獻上,聽說呂震還率群臣先後上表祝賀。 [5]
朱棣最初巡視北京時,命呂震確定太子留守事宜。呂震請常事便聽任太子處理,章奏則分貯於南京六科,等聖上回來後再一齊上奏。回報說可行。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四年(1416年),呂震再請照前例辦。 [6]
永樂十七年(1419年),朱棣在北京,因事索要章奏,侍臣說留在南京了。皇上忘了呂震先前的請求,說道:「章奏應該送達行在所,難道是禮部另有所議嗎?」便問呂震,呂震害怕得罪,說:「沒有,奏章應當送達行在所。」朱棣再三詢問,呂震仍這麼說。朱棣於是以擅留奏章之罪,殺右給事中李能。眾人知道李能冤枉,但因害怕呂震都不敢說。尹昌隆之禍,也是呂震製造的。夏原吉、方賓因說北征軍餉短缺而得罪,皇上以呂震兼領戶部和兵部事務。呂震也自危。朱棣令十名官校跟着呂震,說:「如果呂震自盡,你們十人都得死。」[7]
震每次奏事,別的尚書都手拿副本,又與左右侍郎輪番上奏。呂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參予。情狀複雜,千頭萬緒,他都背誦如流,不曾有誤。他曾扈從朱棣北狩,朱棣見有石碑立在沙磧中,率群臣去讀碑文。過了一年,朱棣與文臣談及該石碑,詔令禮部派官去錄回碑文。呂震說不用派,請備好筆紙在皇上面前寫出來。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對,竟無一字脫誤。[8]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遺詔說二十七日後便脫去喪服。到期時,呂震建議群臣都換上烏紗帽和黑角帶。近臣說:"仁孝皇后去世時,脫去喪服後,太宗是改換素冠和布腰帶。」呂震勃然變色,詆毀他反對自己的意見。明仁宗朱高熾不用呂震的建議,改換素冠和布腰帶。 [9]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命呂震兼任太子少師,不久進升為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朱高熾分遣群臣祭祀五嶽和鎮海瀆,以及先代帝王陵墓。呂震請祭祀周代文、武、成、康四王,順便回家探母,私下把妻子的喪柩和香帛同載在一輛車上。 [10]
宣德元年(1426年),呂震祭祀太廟時設齋,在西番僧人住處飲酒,大醉而歸,當晚死去。[11]
人物評價
史籍記載
- 《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
參考資料
- ↑ 《明史·呂震傳》:呂震,字克聲,臨潼人。洪武十九年以鄉舉入太學。時命太學生出稽郡邑壤地,以均貢賦。震承檄之兩浙,還奏稱旨,擢山東按察司試僉事。入為戶部主事,遷北平按察司僉事。
- ↑ 《明史·呂震傳》:燕兵起,震降於成祖,命侍世子居守。永樂初,遷真定知府,入為大理寺少卿。
- ↑ 《明史·呂震傳》:三年遷刑部尚書。六年改禮部。皇太子監國,震婿主事張鶴朝參失儀,太子以震故宥之。帝聞之怒,下震及蹇義於錦衣衛獄。已,復職。
- ↑ 《明史·呂震傳》:震嘗三奉命省親,兩值關中飢,令所司出粟振之,還始以聞。然無學術,為禮官,不知大體。
- ↑ 《明史·呂震傳》:永樂時,曹縣獻騶虞,榜葛剌國、麻林國進麒麟,震請賀。帝曰:「天下治安,無麒麒何害?」貴州布政使蔣廷瓚言:「帝北征班師,詔至思南大岩山,有呼萬歲者三。」震言:「此山川效靈。」帝曰:「山谷之聲,空虛相應,理或有之。震為國大臣,不能辯其非,又欲因之進媚,豈君子事君之道?」郎中周訥請封禪,震力贊之,帝責其謬。震雖累受面斥,然終不能改。金水河、太液池冰,具樓閣龍鳳花卉狀。帝召群臣觀之。震因請賀。不許。而隆平侯張信奏太和山五色雲見,侍郎胡濙圖上瑞光榔梅靈芝,震率群臣先後表賀雲。
- ↑ 《明史·呂震傳》:成祖初巡北京,命定太子留守事宜。震請常事聽太子處分,章奏分貯南京六科,迴鑾日通奏。報可。十一年、十四年,震再請如前制。
- ↑ 《明史·呂震傳》:十七年,帝在北京,因事索章奏,侍臣言留南京。帝忘震前請,曰:「章奏宜達行在,豈禮部別有議耶?」問震。震懼罪,曰:「無之,奏章當達行在。」三問,對如前。遂以擅留奏章,殺右給事中李能。眾知能冤,畏震莫敢言。尹昌隆之禍,由震構之。事具《昌隆傳》。夏原吉、方賓以言北征餉絀得罪,以震兼領戶、兵部事。震亦自危。帝令官校十人隨之,曰:「若震自盡,爾十人皆死。」
- ↑ 《明史·呂震傳》:凡奏事,他尚書皆執副本,又與左右侍郎更進迭奏。震既兼三部,奏牘益多,皆自占奏,侍郎不與也。情狀委曲,千緒萬端,背誦如流,未嘗有誤。嘗扈北狩,帝見碑立沙磧中,率從臣讀其文。後一年,與諸文學臣語及碑,詔禮部遣官往錄之。震言不須遣使,請筆札帝前疏之。帝密使人拓其本校之,無一字脫誤者。
- ↑ 《明史·呂震傳》:成祖崩,遺詔二十七日釋縗服。及期,震建議群臣皆易烏紗帽,黑角帶。近臣言:「仁孝皇后崩,既釋縗服,太宗易素冠布腰絰。」震勃然變色,詆其異己。仁宗黜震議,易素冠布腰絰。
- ↑ 《明史·呂震傳》:洪熙元年,分遣群臣祀岳鎮海瀆及先代帝王陵,震乞祀周文、武、成、康。便道省母,私以妻喪柩與香帛同載。
- ↑ 《明史·呂震傳》:祀太廟致齋,飲酒西番僧舍,大醉歸,一夕卒。
- ↑ 明史·卷一百五十一 .國學網.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