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吠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吠陀

來自 辭海之家 的圖片

中文名: 吠陀

文   體:讚美詩

祈禱文咒語

釋   義:意為明、知識

性   質:印度最古老的

文獻材料和文體形式

英 譯veda

經典示例:《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

吠陀梵語वेद轉寫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 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1]

吠陀本集

四部吠陀本集是: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時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時期,雅利安人大體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兩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衍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複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的時代被稱為印度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梵書

梵書是以散文體寫成的關於吠陀宗教使用的各種複雜祭祀的講述和討論。最重要的梵書有《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梵書》、《海螺氏梵書》、《牛道梵書》等。

森林書

本質上和奧義書沒有什麼區別的一類著作,據說是「隱居在林中無法從事複雜的祭祀而代以冥思的老年人」的作品。存世的森林書很少。

奧義書

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不再討論祭祀(或反對祭祀)。存世數量巨大。特別重要的有《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等。

注釋

  1. 《印度通史》,第63頁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概論
  • J. Gonda, Vedic Literature: Saṃhitās and Brāhmaṇas,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1, Veda and Upanishads (1975), ISBN 978-3-447-01603-2.
  • J. A. Santucci, An Outline of Vedic Literature (1976).
  • S. Shrav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Vedic Literature — Brahmana and Aranyaka Works, Pranava Prakashan (1977).
深入報告
  • M. Bloomfield, A Vedic Concordance (1907)
  • Vishva Bandhu, Bhim Dev, S. Bhaskaran Nair (eds.), Vaidika-Padānukrama-Koṣa: A Vedic Word-Concordance, Vishveshvaranand Vedic Research Institute, Hoshiarpur, 1963–1965, revised edition 1973-1976.
會議論文
  • Griffiths, Arlo and Houben, Jan E. M. (eds.), The Vedas : texts, language & ritual: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Vedic Workshop, Leiden 2002, Groningen Oriental Studies 20, Groningen : Forsten, (2004), ISBN 90-6980-149-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