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聽彈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彈琴》
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的描寫音樂的小詩

聽彈琴是一首由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的描寫音樂的小詩。[1]

此詩是詩人聽琴有感而作,前兩句寫彈琴的音樂境界,後兩句是議論性抒情,慨嘆世人不愛高雅的古調,喻指世人只知趨時隨俗。全詩體現了詩人不趨時尚的清高品格,以及表達了詩人感傷世無知音,孤芳自賞的情懷。全詩語意簡潔直白,含義深蘊。

劉長卿剛中進士不久,還沒來得及釋褐便逢上安史之亂,於是逃至江蘇一帶,在這裡做了短暫的長洲尉和海鹽令 ,並在此期間寫下這首詩。因劉長卿恃才傲物,對自己才能充分自信,所以借詩歌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彈琴

作品別名;聽彈琴[2]

創作年代;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劉長卿

拼音;tán qín

作品原文

聽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詞語注釋

⑴詩題在《劉隨州集》中題作"聽彈琴"。

⑵泠泠:清幽,清冷,形容聲音清越,這裡指琴聲清冽,如風,如水。

⑶七弦:古琴有七條弦,故稱七弦琴。

⑷松風寒:松風,琴曲名,指《風入松》曲。寒:淒清的意思。

⑸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又作"古曲雖自愛,今人已不彈"。古調:古曲,古時的曲調 ,指《風入松》,該曲為晉嵇康所作,故曰古調。

⑹自愛:自己喜愛。

白話譯文

七根琴弦上發出清脆激越的聲音,靜靜聽來,好似是風撼松林的聲音,令人孤清。這清幽高雅的古時曲調,雖然我很喜愛,但是,現今人們大都不再彈奏了。

作品賞析

此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與《全唐詩》均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淒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着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

「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名家點評

語不須多,不須深。--明·顧磷《批點唐音》卷十一

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間。--清·吳瑞榮《唐詩箋要續編》卷六

"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調,悠悠今古,賞音能有力人!況復茂材異等,沉淪於升斗微官;絕學高文,磨滅於蠹斷簡!豈獨七弦古調,彈着無人?文房特借彈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懷耳。"--清末學者俞陛雲《詩境淺說·彈琴》。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26 - 約786),[3]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於公元709-725年間,逝於786-790年年間。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

劉長卿為年輕時在嵩山念書,742-746年(唐玄宗天寶)間登進士第。一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劉長卿可能才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便爆發安史之亂了。

756年,唐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

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但劉長卿並未到南巴實際任職。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770年(唐代宗大曆五年)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

784年(興元元年)和785年(貞元元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期間離開隨州。

劉長卿離開隨州後,大約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於788(唐貞元四年)前後。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亦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間,後遷居洛陽。姚合《極玄集》卷下雲劉長卿為"宣城人";又中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諸郡劉姓雲:"考功郎中劉慶約,宣州人;孫長卿,隨州刺史。"林寶稍早於姚合,所記一致,足消人疑。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詩集類著錄《劉隨州集》十卷,並雲:"唐隨州刺史宣城劉長卿文房撰",當據林、姚二氏之說。然《新唐書·藝文志》雲稱劉長卿為河間(今河北河間)人, 《唐才子傳》襲雲:"河間人",又同卷李季蘭條:"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河間大概指其郡望而言。 長卿一族,何時遷洛陽,殆不可考。及觀劉集,知洛陽故業縈懷於中,感情甚深,斷非居日淺短者可比。劉長卿《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傳記,關於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確考。聞一多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視頻

聽彈琴-劉長卿

參考資料

  1. 聽彈琴 古詩文網
  2. 劉長卿《聽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全詩翻譯賞析 海博學習網 ,發布時間; 2015-07-25 22:48
  3. 劉長卿簡介 362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