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正己 | |
---|---|
圖片來源遠見 | |
職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兼任副校長 |
學歷
| |
經歷
|
吳正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兼任副校長;擔任教務長任內,他做出許多重大的改革,像是廢除雙二一制度,吳正己曾說:「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多給學生一點機會,不要讓二一制度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他的學術專長包括電腦課程與教材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動學習。
目錄
師資招聘驚爆黑箱作業?
台灣師範大學師資招聘驚爆黑箱作業,人事招聘未公開前,校長吳正己竟要求各系所在員額需求審核時先提「擬聘參考人選」名單,知情人士爆料,一旦擬聘對象非校長屬意人選,員額需求就會被否決,已故立委盧修一和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的女兒盧佳君就是受害者之一。離譜的是,擬聘人選若是校長的口袋名單,接下來對外公開徵聘流程全淪為騙局,2年來不知有多少博士應徵,卻不知自己只是陪榜者。
但師大正式發布聲明,鄭重澄清:「關於聘任新進教師作業,本校一切依法行政,學校聘任新進教師,採「系(所)、院、校」三級三審制,惟聘任優秀師資人才關係全校長遠發展,因此各系所申請員額時,學校基於國際化、學術表現與員額總量等校務發展重點,請系所主動提出擬聘參考人選名單。學校亦審酌其學術專業,提供參考標準,以確保本校師資水準。此制度在本校已行之多年,向來秉持尊重學術專業之原則,招聘流程公平公正公開,絕無黑箱或內定之可能。」
獨享逾200坪豪華校舍?
臺灣師範大學的校舍位於北市大安區黃金地段,建地176坪,土地市值就逾2億元,2008年興建3層樓建築時斥資8000多萬元,引發外界批評,校方事後決議將其改成綜合空間,開放給全校師生使用,時任校長郭義雄只留樓頂一間小房間作為休息室,後來接任的校長張國恩也沿用此規劃。沒想到吳正己2018年上任後,竟要求總務單位清空建物內所有進駐單位和人員,接著找來豪宅設計師大肆翻修,地下室還新增兵乓球室、KTV等娛樂設備,攜妻入住,不僅逾越首長官舍上限24坪的規定,還占用原供師生使用的空間,引發師生反感。[1]
但台師大澄清,有關校長職舍部分,該棟位於校外的校舍,96年興建4層樓建築,使用至今已逾13年,其中僅第4層樓供歷任校長任職期間使用,1至3樓功能隨校務發展而調整,曾作為接待學人短期住宿,也曾作為部分研究中心或校務顧問辦公室,目前該棟建物因多處漏水,正施作防漏水工程,絕非大肆翻修,更無私人占用情況,台師大校長遭控享獨棟校舍 校方澄清絕無此事將提告。[2]
研究領域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想題目沒有SOP 只需勇敢跳出框架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和研究所,並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Austin)校區取得科學教育博士,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研究領域一直都是人文教育與資訊科技的跨域創新。「跳出制式框架,是做研究最重要的思考,」吳正己分享跨領域新議題的心得:
「寫論文」是讀研究所最大的挑戰,有人因為寫不出畢業論文,最後半途而廢;也有人雖在老師帶領下找到方向,但對於到底要研究什麼主題,才能幫自己未來加分,遲遲找不到答案。
沒有唯一解答 只有比較好的答案
尋找研究主題,最重要的就是「跳出制式框架」[3],這也是我常在指導學生時一定會反覆講的一句話:「所有的問題,只有比較好的答案,沒有唯一的答案。」
提到念研究所,學生常直接聯想到「研究題目」「研究方法」「文獻探討」,覺得應該照著某個SOP執行,因此產生「最理想的研究題目」,但這麼一來,反而落入傳統思考,讓你找不到想做的題目。
我常問學生,你們都知道做研究的英文是「do research」,但究竟這是什麼意思?若把research拆解,就是re + search,也就是「反覆」+「找答案」,所以在思考研究題目前,更該自問的是:我對這個領域,有什麼想法、質疑或想不開的地方?
有了問題,卻找不到答案,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先有質疑,才來應用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等方法,把質疑縮小,縮小到自己能力可以處理的範圍,題目就誕生了。
吳正己從台灣到美國再回到台灣,他表示在學校這幾年,看見學生做得最差的就是「質疑」。
學生常說,「老師,請你告訴我答案」,或問「老師,答案是什麼」。這種心態必須怪罪台灣的升學考試制度,因為考試都是照著標準答案給分數,以致學生從小就很習慣「課本上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也習於這樣的學習模式。
然而念了研究所之後,突然被要求自己思考,反而不知道該從何著手,才會找不到研究主題。
其實,世間大部分的事,幾乎都沒有標準答案;就算是科學,也只是當下所知的最佳解方。這個答案,可能隨著研究發展、知識擴展在未來改變;社會科學領域,更沒有標準答案,隨著情境不同,不同的解答,可能都是對應那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我在指導學生時,最常做的練習就是強迫他們問問題。也就是,先從眼前內容中找出隱藏問題,一旦腦筋動起來,就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研究的第一步就開始了。當學生能問對問題,就能夠循著這個方向去找答案、想題目了。
做有興趣的事 站在前人肩膀看問題
我會給想讀研究所的學生兩個建議:一是「一定要從事你有興趣的領域」;二是「不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問題」。
很多人在選擇研究所或是跨領域時,會從未來工作機會、是不是熱門主題、未來新興產業等比較實際角度去思考。這當然沒錯,但若把「工作前景」當作唯一重點,研究生涯可能會過得很痛苦。
因為研究就是從現況中找問題,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就會主動去找資料,一邊讀一邊覺得很有趣,就算老師塞給你一堆知識,也會累得樂此不疲。隨著所知不斷拓展,不管是看問題、跨領域的主題,通通都有了新的可能性。
當然,也可能發生明明自己很有興趣、讀了很多資料,還是找不到好題目,這時我就會給學生一條線索:從別人論文中「相關文獻」最後的「未來的研究建議」思考起。
任何一個好的研究論文,作者都會坦白自己還有很多未達或待答之處,建議所有想要找好問題的學生,不妨從這裡著手,就能有效幫助自己把問題範圍縮小。這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接力去質疑現狀與破解問題的方法。
「培養對問題的思考,喜歡所從事的學科,」是大學和研究所最大的差異,也是我身為一位校長,覺得學校該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這是一種從研究中,建立質疑、求真、求解的精神。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 師大爆師資招聘黑箱 校長獨享上億豪華校舍惹議,鏡週刊
- ↑ 台師大校長遭控享獨棟校舍 校方澄清絕無此事將提告
- ↑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想題目沒有SOP 只需勇敢跳出框架. 遠見. 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