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為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為山,男,漢族,1962年1月生,江蘇東台人[1],全國政協常委,國際著名雕塑家,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2],中國美術館館長,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第十吳為山,男,漢族,1962年1月生,江蘇東台人,全國政協常委,國際著名雕塑家,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中國美術館館長,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 ...

簡歷

1981年畢業於無錫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3]

1987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並留校任教。

1990至1991年在北京大學研修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 ,任南京師範大學雕塑教研室主任。

1996年為歐洲陶藝工作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同年應荷蘭政府之邀為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塑像。同年12月6日,荷蘭政府舉行隆重雕像交接儀式。次年,女王的首席代表、北布拉邦省省長胡本先生專程來中國拜訪吳為山,並將陳立於荷蘭布瑞達博物館的女王銅像的照片贈送於他。

1997年至1998年為美國華盛頓大學美術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1998年回國任南京大學教授,創建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為宗教學、美術學兩個方向的碩士生導師。

1999年,荷蘭女王訪華,提出見見吳為山和他的雕塑。在「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上,女王評價:「吳先生通過塑造兒童,發現並升華了童性,體現了人類對童年的一種真實情

感。吳先生所塑的老人是從萬千年文化中走出來的。」同年,南京博物院設立永久性「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這是國家級博物館首次建立一個當代藝術家的陳列館。


2000年任香港科技大學文化講座教授,獲得首位「包玉剛傑出藝術家」榮譽。


2003年創建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同年作品《睡童》獲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攀格林獎」,成為亞洲第一位英國肖像雕塑家協會

(Member of British Society of Portrait Sculptors)和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Fellow of Royal British Society of Sculptors)成員,並在英國國家美術館成功講演了

《中國文化背景下我的雕塑藝術》。

2005年應邀在日本東京酉福畫廊舉辦吳為山雕塑繪畫展。揚州博物館及揚州中國雕版博物館立吳為山創作的《史可法》《朱自清》等大型雕塑。

2006年被評為南京市十大文化名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等九家單位在中國美術館聯合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該展先後巡展於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江蘇省美術館。創作中國國家重大美術創作工程項目(國家文化部項目)《聶耳》。

2007年3月任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方向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市雕塑指導委員會委員。同年,韓國仁濟大學學位委員會宣布:「鑑於吳為山

教授作為一位藝術家,通過藝術和哲學對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授予吳為山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並當選為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古代雕塑風格研究》和江蘇

省政府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雕塑史》。作品《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獲中國城市雕塑大獎。擔任「全國首屆城市雕塑高層論壇暨全國城雕委新一屆藝委會全體

委員大會」的學術主持。

2009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同年,韓國釜山建「吳為山雕塑公園」。園內陳立了《老子》、《孔子》等幾十

尊中韓文化名人雕像,使得中國傳統儒道思想與韓國民族文化精神通過雕塑藝術得以穿越時空的界限進行對話。這是韓國唯一一個為中國雕塑家專門設立的永久性雕塑公園。

同年,英國菲茨威廉博物館收藏並陳列吳為山的《孔子》。主持策劃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新一屆藝委會第二次全委會」、「徐悲鴻獎· 2009宜興中國城市雕塑大

賽」等活動。作品《天人合一——老子》,《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

2010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院士,並贊其「走在藝術發展的前沿,為雕塑開拓新視野,界定新意義」。迄今為止,吳為山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藝術家。為諾貝爾獎獲得

者高錕和韓國前總理塑像,並當選為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

參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同年赴美參加「中美文化高層論壇」,並在大會講演《我雕塑藝術中的文化觀》。

2011年1月,所塑孔子像落成於國家博物館新館北廣場。主持策劃了「任重道遠·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藝術大展」。擔任「首屆南昌·中國雕塑藝術節」、「第三屆全國城市雕

塑高層論壇暨江西名人雕塑園開園」活動的學術。

2012年12月,獲法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2012盧浮宮國際美術展」雕塑金獎。當選為民盟中央常委。

2013年11月27日,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2014年12月25日,文化部任命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2015年9月,中宣部、中國文聯、人社部授予「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2015年12月3日,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銜。

2016年5月14日,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人物成就

吳為山,現為中國美術館館長,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十一、十二屆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

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住建部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

育部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

家。

獎項

2000年香港科技大學授予吳為山「包玉剛傑出藝術家」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授予「龔雪因傑出學人」

2003年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

2003年獲頒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會員

2007年獲頒韓國仁濟大學名譽哲學博士
2008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
2009年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最高獎)
2011年獲首屆中華藝文獎
2012年獲法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
2014年獲美國洛克菲勒「RRC首屆中國藝術年度人物」
2015年獲中宣部、中國文聯、人社部表彰的「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2015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201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發的「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交流使者」稱號
2016年獲頒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赫爾岑國立師範大學榮譽正博士、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
2016年獲頒烏克蘭總統基金會光榮勳章、烏克蘭文化部授予吳為山「烏克蘭發展勳章」
2017年當選為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7年獲頒「國際奧委會主席獎」。早年曾獲「徐悲鴻獎學金·科研創作獎」「徐悲鴻獎學金·傑出校友獎」,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優秀獎等。
2017年12月10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2018年3月14日,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吳為山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雕塑,在世界多國展覽並被重要博物館收藏。他所創作的近五百件中國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被季羨林等大師譽為「時代造像」,被國際評論界認為是「中國時代新精神的代表」。韓國建有「吳為山雕塑公園」,南京博物院建有「吳為山雕塑館」,太原建有「吳為山雕塑館」,澳門理工學院建有「吳為山雕塑館」,南京大學建有吳為山雕塑繪畫陳列廳。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巴西國家博物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美術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永久安放其作品《齊白石與達芬奇對話》《問道》《孔子》《南京大屠殺組雕稿》等,他的代表作《孔子》《孔子問道於老子》立於世界多個國家和駐外機構,如: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比利時中國文化中心、丹麥中國文化中心、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等。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撰文稱讚:吳為山作品表現了全人類的靈魂。

同時,吳為山數百件雕塑立於國內重要機構及公共空間,如《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4]立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孔子》《老子》《魯迅》《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延安窯洞對——毛澤東與黃炎培》立於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雕塑《問道》《總設計師鄧小平》立於中共中央黨校;《偉大的友誼——馬克思、恩格斯》立於中央編譯局;《畫家黃賓虹》立於中國國家畫院;《似與不似之魂——齊白石》立於中國美術館。 [18] 世界多個國家的公共空間立有他的雕塑作品,如:2015年韓國奧林匹克雕塑公園立有他的大型雕塑《問道》,2017年,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立有他的新作《微笑的顧拜旦》,《偉大的行者——馬克思》將立於馬克思故鄉德國特里爾。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全面總結中國雕塑優秀傳統,對中國雕塑當下創作的發展方向起到極大的引領作用[5]

視頻

吳為山講《南京大屠殺組雕》2020年9月4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