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企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企明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吳企明 吳企明,1933年生,江蘇吳縣市人。大學本科畢業。現任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唐音質疑錄》、《歷代題山水畫詩鑑賞大觀》、《須溪詞校注》、《長吉詩考論》等。

基本內容

吳企明,1933年生,江蘇吳縣市人。大學本科畢業。現任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唐音質疑錄》、《歷代題山水畫詩鑑賞大觀》、《須溪詞校注》、《長吉詩考論》等。

主要成就

他的另一部著作《唐音質疑錄》 ,則考定了許多《全唐詩》的誤收情況,如考訂杜牧集《補遺》,大部分都是許渾詩誤收,廣宣《紅樓院》等二詩誤入沈佺期集中,並考訂錢起集中混入了不少錢珝詩誤入等,為填補學術空白作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觀點

文學和藝術,總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鑑中發展,這是藝術思維發展的根本法則,是文藝創作的基本運動規律。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國藝術發展史都充分證實這個問題。文學與藝術的融通和滲透,涉及的領域極廣。詩畫融通,則是文學與藝術的融通中最為活躍、成果也最顯著的一種審美活動和創作實踐。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做着詩畫融通的嘗試。後漢劉褒,依據《詩經》的詩意,畫出了《北風》和《雲漢》圖。晉人顧愷之以嵇康詩作畫,並認為「u2018手揮五弦u2019易,u2018目送飛鴻u2019難」(見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殆至唐代,乃「詩畫融通」的大覺醒時代,王維身體力行,融通詩畫,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至境。杜甫開一代風氣,寫下了大量題畫詩。到兩宋時代,詩畫融通已邁進自覺的時代,從蘇軾「詩畫本一律」美學主張的提出,到宋徽宗趙佶「三自」舉措成功,即自畫、自己作詩、自己題寫於畫面上,開創了我國題畫詩史的新紀元,這都說明宋代人已經自覺地融通詩畫藝術。元人在畫學鼎盛的基礎上,有力地推進詩畫藝術結合、融通的歷史進程,元代畫家錢選、趙孟睢⒏嚦斯А⒒乒⑽庹頡⒛哞丁⑼趺傻熱耍嗖哦嘁眨蓯苹淺S諢咸饈踔料衲哞賭茄懊孔骰靨庖皇�(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二三)。

詩畫藝術的異同,為詩畫融通提供了先決條件。詩與畫,畢竟是兩門不同門類的藝術,它們有着明顯的差異。首先,繪畫是造型藝術,它的構成要素是線條、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繪畫靠着眾多的物象構成畫面,給人以直接感受,是視覺的藝術,一種「有形」的、「無聲」的藝術。詩歌是語言藝術,它的構成要素是文字、詞彙、詩行,它並不給人以直接感覺,不能給人以物象和視覺形象,卻要通過讀者的視覺器官,將文字符號輸入大腦,轉換成詩歌意象,並由若干意象組合成詩歌意境,供人欣賞。語言文字供人閱讀、朗誦,有韻律節奏,具有音樂美,因此,詩成為一種「有聲」的、「無形」的藝術。中外哲人很早就認識到這種差異,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說:「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艾德門茨《希臘抒情詩》引)宋代畫論家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林泉高致》)中外哲人從詩畫的兩個不同側面論說它們的差異。其次,繪畫通過畫面表現生活中的一個斷面,一瞬間的人和物的形象,表現靜態中的美。而詩歌可以超越生活斷面、延伸時空間的限制,化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

詩與畫的異同,是詩畫融通的前提,這兩種藝術互有短長,通過融合、滲透,可以取長補短,起着互補作用。宋人蔡絛《西清詩話》說:「丹青、吟詠,妙處相資。」「相資」兩字,說得很透徹。吳龍翰《野趣有聲畫序》:「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清代方薰也說:「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山靜居畫論》)這些言論,正是詩畫融通的理論基礎。

詩畫融通的研究,我們的祖先早已作出過很多努力,現當代學者對這個問題亦很關注。錢鍾書先生非常重視詩畫融通,他有許多闡發詩畫融通的論文,或則論文中帶到詩畫融通的內容,如《讀〈拉奧孔〉》、《通感》、《中國詩與中國畫》等。錢仲聯先生《夢苕盦詩話》論述清代詩人時,每每徵引他們的題畫詩,加以評騭。他講論清詩,指示學生要研究畫論,說:「姚燮很推崇黎簡,黎簡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姚燮於戲曲、小說、畫皆通,有共同點。戲曲、小說、畫,有相通之處。對各種藝術要有研究,對創作研究有好處。特別是畫論與詩論有相通之處。畫派別有南宋北宋,詩論中有許多是從畫論裡面來的。」(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