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季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季松

來自 中國水網 的圖片

吳季松,1944年8月生,滿族北京人,博士 ;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創始會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首席諮詢專家[3],中國雄安集團公司吳季松院士工作站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問教授;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4]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民 族 ---- 滿族

出生地點----重慶

出生日期----1944年8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工程力學數學系

代表作品----《知識經濟》(本著作於2000年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行銷27萬餘冊,是大陸銷量最大的新經濟學專著。先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 、《循環經濟概論》 、《六十六年變遷》 、《吳季松看世界(1987-2016)》(106國、20集) 、新循環經濟學--中國的經濟學》(2005年,意大利EFFE ELLE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全書英文版,是我國經濟學界在發達國家全英文出版的第四部著作。) 、《濕地修復規劃理論與實踐》

職 稱 ---- 院士

社會任職

雄安集團吳季松院士工作站主任,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促進會(會長副國級)首席諮詢專家,國際科技工業園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亞洲唯一)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級研究員

主要創新業績

1.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訪問學者 ,1982年首次引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分類 。(《科學報》);1982年根據原創意法文首翻"可持續發展" 。(內部報告)

2. 1985年在國際上創意"知識經濟"取得共識 。(1990年"世界思想者論壇"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參加)1998國際上第一部專著《知識經濟》 。(北京科技出版社)

3. 1992年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科技部門顧問,組織首次國際科技園區組織國際大會、並任副主席(科技部長徐冠華、北京副市長胡昭廣任主席)。1994年,出版國際首部科技工業園專著《科技工業園--21世紀社會的新細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 主持制定,指導實施我國第一批國家級生態修復規劃,至2004年成功修復了北京上游水源潮河濕地、黑河東居延海濕地、塔里木河尾閭台特瑪湖濕地和黃河口五個濕地 ,至今效果顯著,百姓獲得感強。朱鎔基總理批示:"這是一曲綠色的頌歌,值得大書而特書。"溫家寶副總理批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5. 1991年任全國節水辦公室主任,在全國首倡並推行"水務局管理體制",至2004年全國水管機構50%為水務局。

6. 出版21世紀、國際首部全面論述濕地著作《濕地修復規劃理論與實踐》。

主要獲獎

1.1959-1962年,北京市優秀中學學生金、銀質獎章獲得者。

2.2000年,水利部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3.2001年,北京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首位完成人 。

4.2001年,著作《知識經濟》獲《中國圖書獎》。

5.2002年,中國政府推薦世界環境獎(笹川國際環境獎)唯一候選人 。

吳季松

來自 新浪 的圖片

6.2009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7.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8.2011年,獲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科學獎(學術類) "。

其他著述與業績

自1979年以來,在國際知名刊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與資源》、《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和國內最著名刊物《人民日報》(共在《人民日報》上發文12篇,約3.6萬字)、《光明日報》、《新華文摘》和《中國工程學》 及國內外高層次環境與資源會議上發表資源管理、環境保護、高技術產業化、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文章百餘篇 。專著有《現代水資源管理概論》、《中國可以不缺水》、《21世紀社會的新細胞--科技工業園區》、《"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知識經濟學》和《循環經濟教程》等多部,多為中國第一部同類著作。其中,《中國可以不缺水》受到國家領導人、廣大水利工作者和公眾高度重視。

自1979年至2008年30年來到過100個國家,著有《看世界》共11冊、《看世界-全球生態考察》共6冊和《從世界看台灣》總計18冊,360萬字,是世界上記述國家最多、字數最多的遊記之一。

履歷

1959-1962年,北京市優秀中學學生金、銀質獎章獲得者。

1962-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

1968-1971年,大學畢業勞動鍛煉,新疆呼圖壁芳草湖農場拖拉機手 、後任農場辦公室負責人 。

1971-1973年,新疆儀表廠當車工、後任工廠技術組長。

1973-1978年,北京物理所、合肥等離子體物理所助理研究院。

1978-1979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英語口語、法語培訓班結業。

1979-1982年,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訪問學者,在歐洲原子能聯營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芳特諾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從事受控熱核聚變研究,並擔任題目組長。

1982-1989年,任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國際組織處代處長、高級工程師、副教授。主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和國際水文計劃(IHP)。並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員參加歷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

1985–1986年,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學科綜合研究應用於經濟發展"專題研究,研究期間考察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瑞典、荷蘭和丹麥7國,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項目研究報告(英文)創意知識經濟,是世界首次系統研究知識經濟,創立知識經濟學。

1988年,在我國首譯"wetland"為"濕地"。

1990年,主持審定"中國參加《國際濕地公約》報告",代表中國參加簽約。

1990–1992年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參贊銜副代表,將"重走絲綢之路"活動引入中國並進行組織 。

1992–1994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門高技術與環境顧問。

1993年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際局副局長(代局長)。

1995年,任第4屆世界科技園區大會副主席。

1995-1998年,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研究室主任,主撰《中國資源報告》。

1998-2004年,任全國節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

任諾威2000年世界博覽會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專家,參加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舉行的第2屆中美環境與發展論壇,並做雙方首席發言 。

連續主持制定和指導實施《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2001-2005)》、《黑河流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和新《黃河水量調度方案》四個國務院總理辦公會批准的首批國家級生態修復規劃,至今效果顯著。朱鎔基總理批示:"這是一曲綠色的頌歌,值得大書而特書。"溫家寶副總理批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00年,作中國代表團專家參加海牙第二屆世界水論壇。

2000年,受邀應聘任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亞洲唯一)。

2001年,受邀應聘任波恩國際淡水資源大會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

吳季松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2001年,任北京奧申委劉淇主席特別助理。

2002年,被推薦為中國政府聯合國環境署(UNEP)世界環境獎候選人。

2003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2004年,任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

2004年,參加摩洛哥馬拉喀什國際水協世界大會,為《國際水協大獎》最後兩名候選人之一。

2005年獲國際科技園區協會(IASP)《榮譽會員獎》,為建會以來世界第7位、中國第1位獲獎者。

2005年,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國內後創立新循環經濟學,著《新循環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年,任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決策諮詢委員會主任。

2008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當選為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獲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科學獎(學術類)"。

2012年,任北京市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共49名)。

2016年5月,歷時38年完成包括世界所有主要國家在內的全球105國生態、城鎮化與水資源考察,至此共出版記述考察專著21冊。

2019年,雄安集團吳季松院士工作站成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