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宇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宇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吳宇恩,男,廣西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地點----廣西

出生日期----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學位/學歷----博士

專業方向----無機化學,納米化學,能源材料

任職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人物經歷

2009年開始碩博連讀,

2014年7月至今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和聯合催化研究中心(李亞棟院士工作室)從事研究工作。

個人愛好

熱愛體育,運動技能突出,獲得馬約翰杯籃球賽乙組亞軍、清華5人制足球賽亞軍、清華大學研究生運動會跳遠亞軍等獎項。

科研成果

讀博期間,提出了水溶性合金納米晶的新策略,建立了一種可控的化學腐蝕方法,首次利用納米晶的缺陷效應實現了三金屬納米晶的可控合成,可有效地調控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5篇,總影響因子達到64.6,總引72次。曾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兩次)、唐敖慶優秀研究生等獎勵或榮譽;

近年來在Chem. Soc. Rev.、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 等雜誌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論文共計SCI引用700餘次。2015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研究方向

1、無機化學

2、納米化學

3、能源材料

獲獎記錄

2013年獲得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

2015年獲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2017年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專項青年項目資助並任首席,

2017年獲得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資助,

2018年獲得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新銳獎,

2019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2020年獲得霍英東青年教師獎[2]

個人專訪

2005年,吳宇恩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剛進入清華園的頭一年,吳宇恩學業成績不是很理想。大三時,吳宇恩曾在李亞棟院士的實驗室體驗一年,自己對李老師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李亞棟院士所承擔課題前沿性強、難度大,對學生要求非常高。但就是憑着刻苦鑽研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他以後來居上的成績和穩紮穩打的實驗成果獲得了免試推薦攻讀化學系博士研究生的機會,成為李老師門下的學生,研究方向為無機化學。讀博期間,他攻破許多科研難題,在化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奮鬥之路無止境,吳宇恩對自己的科研之路永遠懷着一顆勇往直前的心。在自己長遠志向的引導下,他一步一步地實現着自己既定的目標。

攻讀博士生的大門開啟,他有目的地不斷嘗試適合自己的道路。在博士剛入學時,他便為自己設定了兩年期限--在兩年的時間裡,他竭盡全力地看文獻、寫報告、解決科研問題,評價自己到底是否適合從事科研工作。努力的結果顯而易見,吳宇恩慢慢領悟到了科研的快樂,並開始在本領域一些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這更加堅定了他投身科研的理想,"我要為設計中國人自己的工業催化劑而努力!"

催化劑是推動化學工程發展的核心力量,化工領域內70%以上的工業過程都要用到催化劑,而中國市場上的催化劑90%以上都源自進口。讀博期間,吳宇恩一直在思考中國催化劑的自主創新,致力於研發具有應用前景的工業催化劑,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例如,有機高附加值分子合成的市場前景巨大,將其應用於香料加工的改進中,可將生產成本降低到原來的5%!另外,他自己所設計出的催化劑在高惰性醚鍵斷裂中可表現出很高的活性,從而有可能在生物質能源轉化中有重要的應用。

吳宇恩認為自己今天的收穫與他平日裡的哲學思考有很大關係。哲學是貫穿他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是採訪中他反覆提到的一點。"吾日三省吾身,讓我自己變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吳宇恩能夠將哲學的思想很好地運用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之中。哲學賦予吳宇恩以洞察力、判斷力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論。他認為辯證地去看每一件事尤為重要。例如在學術觀點的爭論中,吳宇恩不會絕對地判斷誰是誰非,不會斷然地否定每一個結論,而是從實踐出發,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讓他能夠集百家之長,避免科研的武斷和盲目性。

生活中的哲學運用則表現為吳宇恩的處世態度。他認為,生活中的事物都存在着聯繫與相互平衡。比如科研和生活間調節、與人相處的方法,重要的是把握一個"度",這要靠不斷地反思與揣摩。吳宇恩的積極心態來源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古老的哲學諺語,把每一件事做好是他追求的目標。思想上的成熟令吳宇恩對生活有着明確、積極的目標,但是卻沒有過重的"得失心"。"在這個過程之中儘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便是一種收穫。"他說。

師從李亞棟老師,他學到的不僅僅是科研上的知識與方法,更多的是為人處事的法則,而學會團隊合作便是最重要的一項。吳宇恩的很多實驗都是與不同院系的同學合作完成的,例如納米晶催化劑的製備、表徵及應用的課題便需要他與其他三個院系的同仁共同參與。其中,材料學院負責結構表徵,物理系負責機理推測,藥學系負責催化性能檢測,吳宇恩負責製備材料。這只是他眾多團隊合作經歷中的一個例子。在團隊協作中,將目光放長遠、廣泛結交科研夥伴是吳宇恩的經驗,"要學會藉助他人的力量,實現共贏。"

用厚積薄發的力量推動自己事業的發展,用積極熱情的態度感染周圍的人,用哲學態度指導科研和生活,運用團隊的力量攻克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這是特獎獲得者吳宇恩的真實寫照。科研是一份事業,以其為軸,以此為生。吳宇恩說道,"無論未來多艱苦,我都要以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催化劑為終生奮鬥目標,永不放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