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粹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粹倫

吳粹倫(1883年~1941年),名友孝,以字行,教育家、崑曲家崑山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從蘇州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畢業,成績名列第一,被留校任客籍日本教師的翻譯。辛亥革命後,該校更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師範,他任數理化教師。授課之餘,雅愛崑曲,以讀曲自遣,曾被校長王欣鶴贊為「深嫻音律」。此時,他結識了大曲家吳梅和俞氏父子(俞粟廬俞振飛),常在一起切磋曲學和崑曲唱藝,獲益匪淺。    《中國崑劇大辭典》評論說:「粹倫博學多才,長於古文詩詞,尤嗜愛崑曲,工正旦,凡填詞、譜曲、拍曲、擫笛,無所不能。」1921年7月,蘇州「諧集」和「禊集」兩個曲社,合併組成「道和曲社」。首批曲友30人,吳粹倫即在其中。道和曲社的骨幹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三人,發起創辦「崑劇傳習所」,培養崑劇專業表演人才,得到了曲友們一致贊成,紛紛捐款資助,合計1000元大洋作為開辦費。選出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汪鼎丞孫詠雩徐印若葉柳村吳粹倫吳梅李式安陳冠三潘振霄12人為董事,聘任孫詠雩為所長。    崑劇傳習所於同年秋季開辦,地點在蘇州桃花塢西大營門五畝園(北宋熙寧間梅宣義所築,建國後屬蘇州林業機械廠,在今蘇州崑劇院西側),聘「全福班」老藝人沈月泉、沈斌泉、吳義生、許彩金、尤金魁等為教習。傳習所廢除舊科班制度,開設文化課,是有史以來第一所新型的崑劇學校。開始招生30名,不久上海實業家穆藕初接辦,投入巨資,擴大為50名。學員大多是貧苦子弟,也有藝人的親屬。藝名以「傳」字排行,第三字以部首區分行當:旦角用草字頭,小生用玉字旁,外、末、淨用金字旁,副和丑用水字旁。學制3年,學成後以「傳習所」、「新樂府」的名義對外演出,後改名為「仙霓崑劇社」,赴上海、南京各地公演,盛況空前。嶄露頭角的有:朱傳茗、顧傳玠、沈傳芷、鄭傳鑒、周傳瑛、王傳淞、姚傳薌、華傳浩等。傳習所的成功舉辦,使古老的崑劇藝術得以傳承。    據吳氏後裔回憶,當時吳粹倫在蘇州師範教書,收入菲薄,老家也並不富裕,一家多口人包括兄弟姐妹(吳先生排行老大)住在狹窄的老屋裡。但是他卓具眼光,看到傳承崑劇的重要性,毅然決然慷慨解囊。吳先生資助創辦崑劇傳習所並被推舉為董事,創造條件,熱心辦學,奔走呼號,精心培育下一代,其歷史功績誠不可沒!

弦歌之教

1924年,吳粹倫受聘任崑山縣立中學首任校長。在他倡導下,學校成立了學生會,下設學習、宣傳、文藝、體育諸部,在文藝部下面又設圖畫、篆刻、國樂、話劇、崑曲等興趣小組。    全校師生參加崑曲組活動的人數達十人之多,吳粹倫親自動手用蠟紙刻印崑曲教材,一字一句地教唱《漁家樂·藏舟(山坡羊)》《邯鄲夢·仙圓(混江龍)》等曲目,為在學校內推廣崑曲、培養愛好者不遺餘力。校友周守愚說:「吳粹倫是位德隆望重的教界耆宿,待人忠厚篤實,具長者風度。尤精音律,擅崑曲,與當時飲譽曲界的吳梅(瞿安)友善。課餘活動時,吳師躬親授曲,擫笛橫吹,反覆教唱,不以為累。時音樂教師徐棟華王允功教國樂,學生們常演奏江南絲竹,使校園中充滿了洋洋乎盈耳的樂聲。學生中丁善德的琵琶與陸修棠的二胡,出類拔萃,譽為妙手。」    丁善德是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院副院長。關於吳粹倫對丁善德的培養,戴鵬海所著《丁善德音樂年譜長編》中談道:    「當時崑山縣中校長叫吳粹倫(後來是上海澄衷中學校長),前清時考過舉人。當時雖然已有50歲左右,但是思想開明,且頗有遠見。學校在其領導下,開闢了實驗室、音樂室等課外活動場所,崑曲、話劇、球類等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    「初二時,吳粹倫差人去蘇州買回一套江南絲竹樂器,放在音樂室,供學生課外使用,還成立了國樂組。丁因為琵琶、三弦、二胡、笛子等樂器樣樣都會,所以當了國樂組長,並且教組內的人演奏。他的同學、後來成為著名演奏家的陸修棠,最初就是他教的二胡。    「1928年畢業前,學校成立升學指導小組,根據畢業生的興趣和特點,訂出各人選擇升學的方案。大多數同學被鼓勵報考高中和師範,丁卻被校長吳粹倫單獨找去談話。吳告訴他國立音樂院登報招生的消息,並鼓勵他去報考。吳說:『國立音樂院剛開辦不久,蔡元培當院長,蕭友梅當教務主任,看來很正規,一定靠得住的,不妨去考考,試試看。』就是這一席話,把他推上了進入音樂殿堂的通道。」    這就是被人一再稱道的吳粹倫校長所倡導的「弦歌之教」。

熱心曲社活動

作為資深的曲家,吳粹倫很早就加入著名的道和曲社,是首批曲友。他十分看重拍曲、唱曲的藝術實踐,正是在曲社的同期、曲敘中,在與曲家名師的切磋中,提高了技藝,使自己精益求精。20世紀以來,崑山產生過許多曲社,如載畼、東山、迎綠、漱玉、民八、玉山、壬戌、止廬、紫雲等,吳粹倫從1928年秋到上海去工作後,利用周末度假參與家鄉曲社活動,他參加了「壬申社(榆集)」,並成為該社一名骨幹。    關於壬申社(榆集),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在《中國崑劇大辭典》寫道:「1932年(農曆壬申年),崑山《壬申》旬刊(時政文論刊物)的同仁經常聚會,或遊覽,或聚餐,或縱談國家大事,或討論文學藝術。由於社員中多數人喜愛崑曲,又自然地形成了曲集。主要成員有張家鳳、李昌熾、徐芙麟、王震公、吳粹倫、周梅初、汪掄一、唐履亨、許鴻藻、蔣君履等,社址設在玉山書院(第二中心小學東首時家園,現已拆毀)。當時有一位曲友叫做俞翰屏的,專工小生,能唱能演,但不是壬申社的人,而社內同人都跟他熟悉,為了要把他引為同道,便決定成立一個外圍組織,由汪掄一命名為『榆集』。當時由榆集出面,曾請曲學大師吳梅來崑山作曲學講演,請音樂家黃自講樂理,請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陳中凡和中文系主任龍沐勛講詩詞。《壬申》每隔十天出刊一次,因內容批評時政,於1933年被國民政府勒令停刊。曲社的活動也就無形終止。」    文中提到的曲友俞翰屏,就是吳粹倫的學生,仙霓社來昆演出時,他曾串演過《琴挑》中的潘必正,而代表榆集出面邀請並全程陪同吳梅來昆作曲學講演的便是吳粹倫先生。前面講過,吳粹倫與吳梅相識很早,後來都當了崑劇傳習所董事,粹倫返鄉辦學,二人還合作過昆中的《校歌》。1933年1月27日的《瞿安日記》載:

「晴。清早起身,攜四兒往崑山,應吳粹倫之召,詣榆社演講。七時半登車,九時許達崑山,粹倫已在車站候我。同至『平常麵館』,所謂崑山鴨面者,已十餘年未嘗此味,至是飽啖一頓,亦有前緣也。往粹倫家略坐,遂至社。社附圖書館中,建築亦壯麗,聞費止二萬餘元,可雲廉矣。十時後登壇演講,歷三小時許。講畢午飯。席間有奏琵琶者,有度曲者,興頗暢適。四時許出城,粹倫送到車站,為我買票。六時前至蘇。」

張英閣在《半個世紀來崑山度曲的動態》中也講到了這件事:「『壬申』是以大學生為主組成的業餘文藝組織,他們曾請音樂家黃自來作樂理的講演,請中央大學教授龍榆生來作詞曲的講演。吳老師講的內容是崑曲的歷史演變、戲曲著作的考證、如何填詞、如何譜曲、如何唱、如何演、講得精闢入微……」可見吳梅這次講演內容相當豐富、實用、精彩,從中也可以看出吳粹倫與吳梅之間的深厚友誼。

為《霜崖三劇》譜曲

1933年,吳梅為慶祝自己50歲生日,從他以前所創作的崑曲劇本中,選出三種滿意的作品,編為《霜崖三劇》,即《湘真閣》《無價寶》和《惆悵爨》。年底《霜崖三劇》的附譜《霜崖三劇歌譜》木刻本問世,這部曲譜,並非吳梅一人所作,而是邀請了三位曲友協助譜曲的。分工如下:

吳梅《湘真閣》4折;劉鳳叔《無價寶》1折、《楊枝妓》1折、《釵鳳詞》1折;吳粹倫《湖州守》2折;徐鏡清《國香曲》1折。    吳粹倫所譜的《湖州守》全稱《湖州守乾作風月司》,劇情為唐代詩人杜牧,到湖州訪問刺史崔元亮,在觀看遊船嬉水時,結識了少女綠葉,相約十年後前來迎娶。哪知仕途蹭蹬,他在十四年後方到湖州,此時綠葉已嫁人並生二子,好姻緣成了泡影,使詩人悵然若失。兩折戲都由男角杜牧(正末)主唱,第1折由「黃鐘醉花陰」等13個曲牌組成聯套,另插入遊船眾人所唱的「龍舟歌」等4隻曲子;第2折,由正末主唱「正宮端正好」等15個曲牌組成的聯套。[1]

吳梅在《霜崖三劇歌譜自序》中指出,制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他感嘆道:「夫以吾國人才之眾,度曲家之多,而據舊律以諧新聲,瞻望南北,僅有數人,又何其難也!」他援引乾隆間葉堂輯《納書楹曲譜》邀請王文治和許穆堂參訂的例子,說明最有權威的曲譜也是依靠眾手完成的。所以自己的劇本也邀請了三位曲家協助制譜,他們都是堪稱「據舊律以諧新聲」的一時之選。

參考文獻

  1. 近代曲家吳粹倫. [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