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吻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KISSINGTHEFIRE(吻火)》梁遇春寫的一篇文章,來了解一下《KISSINGTHEFIRE(吻火)》。

原文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那雙銀灰色的眸子。其實他的眸子當然不是銀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見他那種驚奇的眼神,好象正在猜人生的謎,又好象正在一葉一葉揭開宇宙的神秘,我就覺得他的眼睛真帶了一些銀灰色。他的眼睛又有點象希臘雕像那兩片光滑的,仿佛含有無窮情調的眼睛,我所說銀灰色的感覺也就是這個意思罷。

他好象時時刻刻都在驚奇着。人世的悲歡,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瑣事,他都覺得是很古怪的,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他天天都是那麼有興致(Custo),就是說出悲哀的話時候,也不是垂頭喪氣,厭倦於一切了,卻是發現了一朵「惡之華」,在那兒驚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紙煙向一位朋友點燃的紙煙取火,他說道:「Kissingthefire」,這句話真可以代表他對於人生的態度。人世的經驗好比是一團火,許多人都是敬鬼神而遠之,隔江觀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轟轟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過個暗淡的生活,簡直沒有一點的光輝,數十年的光陰就在計算怎麼樣才會不上當裡面消逝去了,結果上了個大當。他卻肯親自吻着這團生龍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為神奇,遍地開滿了春花,難怪他天天驚異着,難怪他的眼睛跟希臘雕像的眼睛相似,希

臘人的生活就像他這樣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這一回在半空中他對於人世的火焰作最後的一吻了。

作者簡介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閩侯人,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學習。1928年秋畢業後曾到上海暨南大學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後因染急性猩紅熱,猝然去世。文學活動始於大學學習期間,主要是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和寫作散文。1926年開始陸續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新月》等刊物上發表散文,後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淚與笑》。

著作書目:《春醒集》(散文集)1930,北新;《淚與笑》(散文集);1934,開明;《梁遇春散文選集》1983,百花;

翻譯書目:《近代論壇》(論文)英國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書局;《英國詩歌選》1931,北新;《草原上》(小說)蘇聯高爾基著,1931,北新;《蕩婦自傳》(小說)英國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爾.弗蘭德斯》,1982,人文;《紅花》(小說)俄國伽爾遜著,1931,北新;《吉姆爺》(小說)波蘭康拉德著、1934。梁遇春,現代文學史上一個不太重要的作家,但更是一個不容錯過的作家。上世紀二十年代,能有這種文筆與才情的作家沒有幾個,可借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不多,其散文成就絕對在徐志摩之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