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以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以鴻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周以鴻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21年

周以鴻1921年出生於世家,外祖父譚祖雲先生是著名的大書法家,其行書之神妙,令譚延闓拜服不已而敬稱「宗兄」。外祖父與大舅譚少雲、二舅譚小雲號稱海上三潭名重一時,父親敬庵居士為上海藝壇及商界名流,與弘一法師李叔同以詩書往來深交二十餘年。由於家族背景與書畫界淵源極深,在家庭的全力培植下,自幼即由外祖父親自督導書法,由臨摹魏碑着手,兼學各家碑帖,從此奠立了深厚的筆墨基礎,六歲時就能過目不忘、七歲開始飽讀中國古今詩書。十二歲正式習畫,當時許多上海名家如沈一齋汪仲山孔小瑜鄭午昌張聿光吳青霞等均為周府座上常客,具有深厚的情誼,所以能不拘門戶之見而傾囊相授。是故周以鴻能貫通古今,兼工各科,融合各家之長而卓然成一大家,開創中國工筆繪畫的新頁。[1]

人物簡介

1943年周以鴻僅及弱冠之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展出個人首次畫展,獲得極高的評價。盛況空前,轟動了整個上海、震驚了同時在中國畫苑展覽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專程過訪並結為莫逆之交,傳為藝壇佳話。此後共在上海開了八次個展,盛名傳遍全中國。周以鴻用(昨非軒) 為畫室的名號、以今是昨非要求自己不斷的進步、其名延用至今從未更動過,同時期的畫家有唐雲王小摩張炎夫申石迦汪聲遠朱梅春鄭慕康尤小雲徐邦達趙敬予吳光宇陸一飛等等。胡也佛吳光宇二位是周以鴻當時的至交,周以鴻在上海教畫的學生中有張祖念唐風沈士風等人後來也都成了名畫家。

1949年在香港,結識港界書畫名家如趙少昂司徒奇黃麟書黃維昌等,並應邀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譽滿香江。並在香港九龍道風山從事教畫工作,一幅畫在瓷片窯燒後的道風山全景圖,至今還掛在大門口。道風山(現已成為著名的景點)是挪威丹麥瑞士三個國家在香港九龍設立的聖經學校、神學院,周以鴻大師用中國式的人物畫,創作教學繪製瓷器、花瓶、盤子、瓷片等倡導以基督愛世人,拯救世人的故事為主題,歷時七年之久,當時專畫瓷器的學生就有二十多人。

1967年在台灣各地展出數次,並任職美術館審查及典藏委員。學生中如熊澄清(前北京市長之子) 、徐令儀(徐悲鴻的侄女)、凌蕙蕙(中國小姐)、王榮忠陳稟環等人個人展出至少五次以上,學生中鄭清一專功人物精於畫佛像,鄭志浩從事美術設計揚名日本、台灣。王麗玲(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學生時拜師學畫為嫡傳女弟子,精攻花鳥畫,現移民美國是一位專業畫家。

其間與張大千國畫大師在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重逢,敘舊、話家常、談美食,品嘗趙四小姐做的點心及周夫人做的美味牛筋,當時大千居士稱周夫人為胞同鄉,因同是家鄉人。張大千親筆為周以鴻畫冊題名,並以「周以鴻工筆展」題字相贈,每次周大師開畫展都掛此幅字來紀念老友。

1981年美國舊金山亞洲基金會邀請,首次在西方國家展出。

1982年應邀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展覽。

1985年在泰國曼谷京華銀行展出。

在台灣並應邀為故宮博物院玉器廳作畫十七幅,有清代皇帝、皇后服飾圖二幅,清代宮廷婦女梳頭裝飾圖二幅及宮中后妃帶頭飾圖一幅,其中十二幅玉器製作過程圖台北故宮印成教科書發行並獲得教育獎章,也為台北歷史博物館銅器廳作畫一幅,介紹中國古代戰爭武士打仗時的銅器裝備,歷史博物館將周以鴻四幅春、夏、秋、冬花鳥圖,製成印刷品營銷數年。

1989年居住美國的南加州。

1997年應邀參加南加州聯合畫展並獲得最優作品之好評。

1997年參加中華牛年聯合展,出展美國紐約以及法國巴黎。

2002年在美國蓋爾斯堡美術中心個人欣賞展(只賣畫冊) 為時三個月,再度在西方國家大放光彩。

2007年在落葉歸根的情操下,毅然決然地舉家遷回上海與年邁的母親相聚,離別了六十多年的心愿終於實現了。

周以鴻的工筆畫,不僅是承繼着傳統,且又極具創新意識形態的一種「雙鈎填彩」畫法獨步藝壇。用筆工致挺秀,線條流暢自如,刻劃出物象的質量感與空間感。設色瑰麗明朗,典雅而不膩俗,使物象的生態躍然於紙上,展現出清新的面貌。深厚的功力,更使畫面產生筆墨罕見的雅趣。他的工筆青綠山水,以精緻的筆觸,展現出雄奇壯闊的風貌,將水墨和色彩有機地的結合,畫面精緻臻麗,意境高雅脫俗,使人觀畫有如置身其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畫題寬廣,無論是花卉、翎毛、仕女、走獸等,不僅姿態刻劃入微,纖毫畢露,且畫面滲透着強烈的感染力,與自然慎密地契合,每一幅作品都叫人久觀不矣越看越有內涵。

周以鴻畫作上的用印也特別謹慎、當代篆刻名家周敬庵、張直廠、林近、關有蒼、馮初光、馮康侯、羅叔重等製作大小印章約有數百方,供應畫作上的需要、無論是年庚、啟首、落款、壓角等都發揮了中國書畫極高深的藝術,因周以鴻對金石喜愛、收藏、認知上的功力也非常深厚。

經歷了數十年的藝術創作過程,六十歲以後的周以鴻,在筆墨的技法和思想過程等各方面的突破條件,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筆墨秀潤柔和不見斧鑿痕,設色雅致脫俗而不帶煙火氣。信手捻來,畫中一派自然圓融,孕含着「天人合一」的妙趣禪機,至今已九十後高齡的周以鴻依舊畫風不改,持守「雙鈎填彩」的工筆畫法作畫。「從心所欲」-----正是大師的心理寫照。

「雙鈎填彩」工筆畫是費時、費力、費神,每一次展出也只能二十~ 三十幅的作品,所以均被搶購一空。六十五歲前唯一留着的是一幅「金玉滿堂的孔雀圖」,此畫被人印成大小不同的尺寸印刷品銷售。在世界各地幾乎都可以看到他,也還有許多幅畫如大牡丹、大山水、八仙圖等,可見周以鴻工筆畫受歡迎的程度。周以鴻六十五歲以後的精品已開始自己收藏,加上年事已高,一~ 二年才難得有一幅作品,所以世面上能看到周以鴻真跡不多。

周以鴻著作目錄

周以鴻作品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一、周以鴻石刻拓本畫集。

二、周以鴻工筆畫集第一集。

三、周以鴻工筆畫集第二集。

四、周以鴻工筆畫集第三集。

五、周以鴻工筆畫花鳥集。

六、周以鴻工筆畫山水集。

七、周以鴻工筆畫仕女集。

八、周以鴻工筆畫明信片一~ 二集。

九、于斌樞機主教策劃發行的百孝圖中二十幅畫,如: 狄梁公望雲思親、孝子寄魚圖、拜虎圖等等。

十、孫子兵法中英文詳解書中,作畫六十幅。

十一、周以鴻畫古代玉器製作過程圖十二幅,故宮印成教科書發行。

十二、周以鴻工筆畫全冊。

作品風格

周以鴻的工筆畫,不僅承繼着傳統,且用又極具創新意識形態的一種"雙鈎填彩"畫法獨步藝壇。用筆工致挺秀,線條流暢自如,刻劃出物象的質量感與空間感。設色瑰麗明朗,典雅而不膩俗,使物象的生態躍然於紙上,展現出清新的面貌。深厚的功力,更使畫面產生筆墨罕見的雅趣。他的工筆青綠山水,以精緻的筆觸,展現出雄奇壯闊的風貌,將水墨和色彩有機地的結合,畫面精緻臻麗,意境高雅脫俗,使人觀畫有如置身其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畫題寬廣,無論是花卉、翎毛、仕女、走獸等,不僅姿態刻劃入微,纖毫畢露,且畫面滲透着強烈的感染力。經歷了數十年的藝術創作過程,六十歲以後的周以鴻,在筆墨的技法和思想過程等各方面的突破條件,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筆墨秀潤柔和不見斧鑿痕,設色雅致脫俗而不帶煙火氣。畫中一派自然圓融,孕含着"天人合一"的妙趣禪機,至今已八十七歲的周以鴻依舊畫風不改,持守"雙鈎填彩"的工筆畫法作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