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伯琦(1298-1369),元代書法家、文學家,元朝重臣。字伯溫,元朝饒州(今江西鄱陽)人。以蔭授南海縣主簿,後轉為翰林修撰。至正間,元順帝令南士(南人或南宋後裔)得居省台,除兵部侍郎。周伯琦遂與貢師泰同擢 升監察御史。兩人皆南士之望,時論榮之。周伯琦充分得到了元朝皇帝元順帝之寵遇、信任和器重,所謂「眷遇日隆」或「寵遇隆渥」。因此,至正十三年(1353),他奉皇帝之命到平江(今蘇州)祀海神天妃廟 時,正是元順帝在上都水晶殿親自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專門歡送儀式。十四年,起江東肅政廉訪使。寧國陷,改調浙西。[1]
至正十七年(1357),元朝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睦爾承制假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周伯琦拜元朝江浙行省左丞,被張士誠扣留平江十餘年。張氏為造第宅於乘魚橋北。厚其廩給,日與諸文士以文墨留連,因亦忘歸。明太祖平吳,元臣之用事於吳者,多被誅戮,而伯溫與陳敬初俱獲免。敬初以廉謹見容,而史稱伯溫遭時多艱,善於自保,良不虛雲。除南行台侍御史,不赴。
1369年,朱元璋殺死張士誠,此時元朝已亡,周伯琦沒有繼續為新國朱元璋朝服侍,乃歸鄱陽老家,尋卒。
周伯琦儀觀溫雅,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隸、真、草之書法,擅名當時。他的書法以篆書成就最高。其篆書在取法上以《石鼓文》為基礎,融合了二李、徐鉉、張有等小篆特點,並借鑑鐘鼎款識、碑碣款銘;在風格上以「古雅」為特徵,結體方整而略扁,用筆圓勁而朴茂。這顯然使他的篆書與趙孟頫、吾衍為代表的元代前期篆書拉開了距離。更能凸顯出他的篆書在構築元代篆書時風上的時代價值和突出於時風之上的個體價值。他的篆書取法突破了二李、二徐玉箸篆的藩籬,他勢雄奇茂密的古篆大大豐富了元代篆書 時代面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堪為書法史的經典之一。只是,這樣的認識在近六百年來「古雅」書風的逐步邊緣化思潮中被無形消解。
周伯琦的書名在元代甚隆。至正初年,周伯琦的書法漸趨成熟,名聲日顯。晚年留居平江後的更是位高聲隆,書法地位也達到了頂峰。他的篆書還直接影響了元末明初吳中、松江一帶的篆書創作。然而,隨着朝代的更替,審美思潮的轉變,整個明代篆書創作後來並未延續周伯琦「古篆」的方向發展,而是沿着趙孟頫等的小篆風格發展,並漸歸於沉寂,後來甚至走上「草篆」之路。這使得周伯琦篆書未能對書法史產生更大的影響。他曾摹王羲之《蘭亭序》和智永《千字文》,刻石閣中。至正二十二年(1362)臨石鼓文冊,現藏故宮博物院。存他的世書跡有((四體千文》《六書正訛篆文》《藏經銘詩》等
此外,周伯琦還是一位文學家,著有《六書正譌》 、《說文字原》及詩文稿若干卷。故詩作《近光》、《扈從》 兩集。
目錄
參考文獻
- ↑ 周伯琦(元朝人物)詳細資料大全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