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懷北(1964年2月——)男,湖南省湘潭人,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院長、教授。在美國學習生活了12年,先後在美國國家標準局、通用電氣公司等機構、公司任職。2005年,競聘為武大國際軟件學院院長,卻婉拒百萬高薪。周懷北在擔任軟件學院院長後僅幾年,就帶領學院就業率提升至學校榜首。
基本情況
姓 名 : 周懷北 任教專業 : 理學-物理學類 在職情況 : 在 性別 : 男 所在院系 : 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 所教課程 : 研究方向 : 1)無線通訊工程,包括移動通訊和衛星通訊,網絡設計,監測與優化,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的開 發;2)生物信息工程,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大分子的動力學與混沌行為,計算機模擬蛋白質三維結構及其在製藥方面的應用。
周懷北 | |
---|---|
出生 |
湖南省湘潭 | 1964年2月1日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 |
簡介
1964年2月出生於湖南省湘潭。
1984年7月,1987年8月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及無線電物理專業,分別獲得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1987年9月開始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空間等離子體探測技術。
1990年9月獲得美方獎學金去美國留學,
1994年5月獲得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無線電物 理博士學位。同年5月到1996年 1月在 美國 國家標準局 (National Institutes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做博士後,研究生物信息工程. 工作期間,1996年到 1999 年還在喬治華盛頓大學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學習工商行政管理(MBA)。
1996年1月到1999年 5月在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GE)任高級工程師從事衛星通訊技術的研 發。
1998年5月至2002年4月受聘於美國 Motorola/Nextel移動通信公司,任高級經理,從事移動通訊網絡的研究與開發。現任中國旅美科學家協會理事,北美國際交流中心執行理事,曾任武漢大學華盛頓地區校友會會長。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論文 : 氣體放電等離子體中朗繆爾探針應用中的問題、GPRS 數據傳輸技術及實時數據採集應用、電離層離子豐度對哨聲傳播經度效應的影響、哨聲譜與出口點的關係。
教育貢獻
開源期刊
由周懷北博士創辦的爾灣文化,有200多本英文期刊和100多本中文期刊。截至2012年底,爾灣文化英文期刊的論文總投稿量達到15339篇,其中90%的投稿來自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中文期刊有100餘本。[1]
截止2013年3月,英文部分期刊已被CAB Abstracts, CAS, EBSCO, Gale,, Index Copernicus, DOAJ, ProQuest, Pubmed,等收錄。中文部分期刊已被世界著名開源期刊數據庫 DOAJ和中國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收錄。 [2]
截至2013年7月,爾灣文化有140多本期刊進入了SCI影響因子採集數據庫,是亞洲之最。
代表英文開源期刊:
《Natural Science》
《Health》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代表中文開源期刊: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Material Sciences》
《千人》雜誌
2011年8月由千人計劃專家周懷北博士發起創辦《千人》雜誌,得到了中組部人才局的批准。雜誌電子版加紙質版發行量突破30萬冊,並以其跨媒體運作方式,使用紙質版、電子版、網頁版、客戶端等多種方式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資訊,在"千人計劃"高層次人才中產生良好的影響。
伴隨着雜誌的成長,《千人》受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如潮的好評,也受到一些相關領導的肯定:
《千人》辦得好,好在內容非常有看頭;好在文稿及時,有針對性;好在版式活潑,有吸引力。
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
雜誌很有看頭。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
相關報道
(湖北日報)
坐落於武漢湯遜湖邊的爾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僅5年,沒有政府的任何補貼,已成功創辦開源(Open Access)電子英文學術期刊300多本。2012年,爾灣文化英文期刊的論文總投稿量達到15339篇,其中90%的投稿來自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最重要的是,全球的讀者可以免費下載該公司出刊的電子學術論文。一篇論文一年平均被下載1000多次。據統計,全球的傳統紙質期刊一篇文章2年之內平均被不到7個人閱讀。這種開源的電子期刊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學術的交流和進步。
周懷北博士創辦的開源電子學術期刊不僅開啟了中國民間Open Access的先河,在整個亞洲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國內現有5000多種科技期刊,但是其中大部分都經營困難,條塊分割、結構失衡、重複辦刊的現象也十分嚴重,這些學術期刊不少學術質量不高,國際影響力更是有限。究其原因,在於現行的科技期刊管理體制陳舊,運作機制也呆板、僵化。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科技期刊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當其衝應當進行體製革新。從哪些方面革新?如何革新?爾灣文化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本。
爾灣文化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順應數字出版的浪潮,走電子化的道路,二是採用民營企業的機制運營,走市場化的道路。
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電子化無疑是一個必然趨勢。當前世界範圍內的科研競爭愈發激烈,多個國家的科研團隊也許同時研究出某一科研成果,但是誰搶先公開發表,誰就可能是這一成果的最終所有者。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重大成果的歸屬不僅直接影響着一國的科技實力,甚至還會對國內經濟、國際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科研成果的發布必須及時而迅速,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出版流程必須儘可能地簡化,而數字出版相較於紙質出版來說,無論是在審稿、排版環節,還是在校對、發行環節,其工作都得到了大大的簡化,恰好能滿足科技論文快速出版的要求。
其次,科技期刊的電子化也是一國提升其學術領域話語權的必然要求。提升話語權,首先需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平台,學術領域亦是如此。電子期刊能在最短時間內將優秀的科研成果傳播至全世界,而發布的優秀科研成果越多,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就越大。因此,我國要在學術領域爭得更多話語權,就必須建立完善的電子期刊出版機制。
周懷北博士和他的團隊打造出成熟的科技期刊電子出版平台,實是應時之舉,也是及時之舉,不僅為中國的科研成果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亞洲、甚至在世界學術領域中的話語權,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數字出版、期刊電子化,說到底都只是方式方法上的創新,爾灣文化之所以能夠成功,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它在運作機制上的獨樹一幟,即完全靠市場機制來運作。中國現行的科技期刊管理模式為審批制,也就是說,創辦哪些科技期刊,創辦多少科技期刊,都是由上級部門來統籌分配,這往往不符合科技發展的客觀需要,還容易造成條塊分割、重複辦刊、出版資源壟斷等多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期刊的正常發展。
爾灣文化旗下的科研出版社註冊於美國,美國對科技期刊的管理採取的是登記制,登記制與審批制的嚴格准入不同,只要主辦單位具備辦刊條件,且申報刊名不與現有期刊同名或相類似,只需在相關部門予以登記,就可以創辦科技期刊。這樣的制度使得各個具備條件的市場主體能夠公平競爭,並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以及出版資源的合理配置。
相關視頻
天下楚商:周懷北:學者創業 做知識傳播的先行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