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殿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殿元
出生 1925年12月6日
遼寧省瀋陽市
逝世 2012年8月26日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職業 主任醫師 教授
知名於 主持研製胃藥"三九胃泰"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遼寧瀋陽人,中共黨員,離休幹部,技術一級教授、第一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消化內科主任,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原委員,軍隊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原榮譽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原常委兼臨床醫學組組長,《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原主編,廣東省幹部保健委員會專家組原成員,廣州軍區保健領導小組醫療專家組原成員。曾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副會長,《中華消化雜誌》等3家雜誌副主編。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7歲。

個人履歷

  • 1925年12月6日 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
  • 1945~1946年 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部學習。
  • 1946~1948年 國民黨二○七師士兵、衛生隊看護、衛生大隊及野戰醫院軍醫。
  • 1948~1949年 任東北軍區第五、第六後方病院內科軍醫。
  • 1949~1950年 任東北軍區第一後方病院內科軍醫。
  • 1950~1954年 任第二陸軍醫院代主治軍醫、第十一軍醫學校助教。
  • 1954~1957年 任第十一軍醫學校講師、主治醫師;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院血液病研修班學習。
  • 1958~1959年 任齊齊哈爾醫學院講師、主治醫師。
  • 1959~1960年 在上海第二醫學院廣慈醫院進修。
  • 1960~1962年 任齊齊哈爾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講師;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主治醫師。
  • 1962~1975年 任解放軍軍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講師;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主治醫師。
  • 1975~1979年 任第一軍醫大學內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屬醫院(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 1979~1995年 任全軍消化醫學專科中心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 1995~1996年 任第一軍醫大學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所長。
  • 1996年~2012年去世前 任第一軍醫大學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名譽所長,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專家組成員。

[1]

成就榮譽

開闢了纖維內鏡臨床應用的新領域

周殿元1957年開展半可曲式胃鏡,1966年開展纖維胃鏡。1973年研究纖維結腸鏡插鏡技術,他在熒光屏下描繪了260多例次進鏡全過程的結腸鏡走行圖;結合成功或失敗病例與充氣量多少,與手法輔助、變換體位的關係等,系統地總結出"少充氣、循腔進鏡結合滑進、去彎取直結合結圈、急彎變慢彎、銳角變鈍角"的插鏡基本原則及"尋腔、跟腔、滑進、定位、鈎拉、旋鏡、結圈及防袢"等八項基本技術。1980年纖維結腸鏡送達回盲部成功率達到98%以上,每例平均不足10分鐘,達到國際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大腸疾病的檢出率。他還創立了對不能懸空於腸腔的長蒂大息肉,根據電流密度與截面積相關原理創建了"密接"切除法,使原為切除禁忌的大息肉避免了手術。他最早利用纖維結腸鏡開展結腸鏡下插管闌尾造影術、乙狀結腸扭轉復位術及內鏡下鉗取膽道蛔蟲等診斷、治療技術,使大量胃腸疾病患者免除了手術之苦。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部以自己資料為主的結腸鏡診療專著《纖維結腸鏡臨床應用》,奠定了結腸鏡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基礎,並先後為全國580多家醫療單位培訓了1000多名內鏡診療技術人才。

創造性地開展了慢性胃腸疾病病因學的研究

周殿元長期從事慢性胃腸疾病病因學的研究,在胃腸致病菌的微生物學、流行病學、致病性、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案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造性的工作。1984年作為臨床學科,他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微生態實驗室,不僅培養腸道致病菌、菌群分析,而且能進行厭氧菌分離培養。對偽膜性腸炎病原菌-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培養方法、致病機制、及臨床診治,預防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並為華北製藥廠驗證去甲萬古黴素,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微生物教研室之後從病人胃黏膜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pylori)首先從Barrett食管上皮,又從柱狀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腸黏膜分離出H.pylori,從而證實了H.pylori是親胃黏膜的細菌;在國內最早從胃粘膜中檢出海爾曼螺桿菌(H.heilmannii),證明了它與H.pylori的同源性,並建立了其動物轉染模型,豐富了慢性胃炎病因學的內容;發現貓是H.pylori的自然宿主,推翻了該菌不存在於非靈長類動物宿主的觀點;結合家族流行病學調查,發現H.pylori 存在口-口傳播、糞-口傳染機制,為H.pylori感染的預防提供了重要依據;主持了國內第一、二兩屆全國性幽門螺桿菌研討會,1992年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部《幽門螺桿菌與胃十二指腸疾病》專著。其系列研究成果"幽門螺桿菌與海爾曼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致病性及診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現正在進行幽門螺桿菌疫苗的研究。

創立了大腸癌早期診斷的多種篩檢新方法

周殿元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臨床研究,積極探索大腸癌早期診斷篩檢的新方法。主要表現在:①最早開展了特異性強、敏感性高的人血紅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免疫便潛血試驗和直腸粘液T抗原檢測,對大腸癌的早期診斷與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方法已成為我國大腸癌早期篩檢的最主要方法之一。②建立更為特異的基因篩檢方法,成功地從糞便中提取DNA,並在糞便中檢出p53、APC及MCC等三種抑癌基因的突變。在國內首次發現具有家庭背景的大腸癌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和微衛星DNA 不穩定性增加是高危人群篩檢的一項重要指標;率先建立了對大腸粘膜癌變的計算機診斷模式,提出了提高內鏡活檢確診率的影響因素。這些結果對確定大腸癌普查篩檢方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③發現大腸癌變有多基因的改變,腺瘤階段不典型增生與多基因產物表達有相關性,這對判斷腺瘤有無惡變傾向有參考意義,同時為"腺瘤-癌演續學說"提供了重要依據。④確定了與原發癌轉移潛能密切相關的一些新的生物標記物,建立了預測大腸癌轉移潛能的新方法,對使用內鏡活檢標本綜合評價腫瘤病變及預測病變進展有重要意義。⑤最早揭示了薑黃素、綠茶等提取物的抗癌機制主要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為抗腫瘤藥用植物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治學嚴謹,勤於著述,成績斐然

周殿元熱愛祖國、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具有很強的學術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並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自1951年起先後以第一、二作者發表論文246篇(第一作者101篇)。主編出版專著7部(計775萬字)。翻譯專著1部(11.7萬字)。參加編寫12部(共計35萬多字),主要有:李益農,陸星華主編的《消化內鏡學》;陳敏章主編的《中華內科學》;彭文偉主編的《現代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學》;王吉甫主編的《胃腸外科學》等。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及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1983年被評為總後先進個人,1988年榮獲廣東省優秀園丁獎,1978、1982、1983、1985、1994年分別榮立三等功各1次。1999 年江澤民主席簽署通令為他記二等功。2001年獲總後伯樂獎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

主要論著

  • 1、周殿元.瘧疾、黑熱病、日本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東北軍醫雜誌,1951,(7):374~376.
  • 2、周殿元.流行性感冒之臨床觀察.人民軍醫,1952,(4):27~30.
  • 3、周殿元,劉郁文,孫華蘊.阿米巴肝膿腫60例臨床分析及分型探討.總後論文匯編,1962.
  • 4、周殿元,劉郁文.急性白血病45例臨床分析.天津醫藥雜誌輸血及血液病副刊,1965,(4).
  • 5、周殿元,馮福才,黃愛潯,等.提高纖維結腸鏡插入成功率的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79,18(3):180~183.
  • 6、王哲生,周殿元等.經肋間肝穿刺膽道造影的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80,19(5):350~352.
  • 7、周殿元,黃愛潯,馮福才,等.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凝息肉切除術-81例電切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81,20(2):67~70.
  • 8、周殿元,李淑文,孫華蘊等.1%聯苯胺隱血試驗實用價值的探討.中華消化雜誌,1981,1(2):130~132

社會評價

變醫學奇蹟為惠民絕技

50年代初期,纖維內鏡技術作為消化學科的一種劃時代創舉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然而,這項被稱為醫學奇蹟的技術,由於其插鏡技術難度非常大,直至70年代初,發達國家送達回盲腸的成功率僅80%左右,我國對此技術更只能"望洋興嘆"[3] 。

1957年,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進修的周殿元,在舊書店裡買到一本日文的《胃鏡診斷學》,回院後不久便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纖維結腸鏡的攻關。

人的大腸像一座迷宮,纖維結腸鏡要順利穿過迷宮到達回盲部,才能準確診斷疾病。周殿元像一個正在穿越雷區的工兵,緊張而又小心地探索着。尋找插鏡的最佳途徑,繪製了數百例成功和失敗的圖形,終於找出規律,並系統總結出"四項插鏡基本原則"和"八項基本技能"。1978年,纖維結腸鏡送達回盲部成功率達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讓腸胃病患者都能享受這種良好的新技術,周殿元將1000冊飽含心血的《纖維結腸鏡檢查法》單行本從廣州免費寄往全國各地醫院,南方醫院內鏡培訓班辦了一期又一期,1000多名學員遍及全國各地的568家醫院。到70年代末,結腸鏡技術已成為我國廣泛使用的消化病診療技術。此後,周殿元又率先在國內介紹了纖維結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大腸息肉的經驗,他採用的長蒂大息肉的緊密切除法和內窺鏡

下鉗取膽道蛔蟲術,都早於國內外報道。

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周殿元始終認為,病人的利益是為醫者最根本的利益。

美國某型電子內鏡是世界上最先研製成功的電子胃腸鏡,1984年,公司代理商找到周殿元:產品要打入中國市場,希望由他來試用推廣。5萬美元一台的電子胃腸鏡,對於經費緊缺的周殿元來說,好比雪中送

炭。然而一試用,他卻發現這種鏡子質量有問題。周殿元要求這種鏡子在改進前不要在中國賣,對方卻提出把它免費送給他。周殿元明白,只要自己收下這個鏡子,就等於在中國為這種劣質洋貨簽發了通行證,

他堅決拒絕了對方的"好意"。

一種治療胃病的新藥上市後,經銷公司找到周殿元,希望借他的聲望辦一個學習班。周殿元發現此藥療效不錯,但價格昂貴,廣泛推廣不適合中國的醫療消費國情,拒絕出面作宣傳。為此,有人說周殿元不是現代腦子,不會變通。周殿元理直氣壯地反駁道:"我對現代非常了解和理解,現代人很多思想觀念要轉變,但公與私的界限沒有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此後,凡是醫藥公司來推銷新藥,只要是病人認同的,不給一分錢他也熱誠宣傳;療效不好或價格昂貴的,給再多的好處也休想得到他一句好話。

為民育英才不悔青絲白

今年7月7日早晨六點鐘,在美國攻讀博士後的王繼德剛從廣州白雲機場走下飛機,就從迎接他的人群中一眼認出了滿頭白髮的導師周殿元教授。他頓時眼眶一熱,還沒等他開口,周殿元已經快步走到他跟前,緊緊握住王繼德的手深情地說:"我們大家都歡迎你回來啊!"原來,周殿元擔心王繼德同機攜帶的價值5萬多元的實驗試劑不好過關,同一位院領導早晨5點多鐘就趕到機場,和有關部門協商,終於使這批

試劑安全順利運回醫院。

周殿元正是這樣畢生致力於祖國醫學人才的培養。他要求學生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他有兩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先後到西藏和青藏高原代職工作。第一位是當時的消化科副教授楊希山。這位在迴腸粘膜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青年學者,在周殿元的支持和鼓勵下,1995年成為我軍第一位志願到西藏工作的博士。在西藏工作的一年中,他把導師的內鏡技術傳遍雪域高原,為無數藏民解除病痛。第二位是現在的消化科副教授姜泊博士,在艱苦的青藏線上,他把自己所學全部應用到服務邊防軍民之中,並想辦法為邊疆人民引進廠家贈送的價值50多萬的先進設備。談到自己的成長進步,現在已是南方醫院院長的楊希山教授深情地說:"我雖然也是農民的兒子,但如果沒有周教授的言傳身教,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在對待病人的感情上,導師給了我深刻的影響。"

周殿元影響的是一代人,是一個學科。在他培養的69名研究生中,先後有16人次在國家、軍隊和廣東省獲得科技成果獎,21人次獲"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百名醫學科技之星"等稱號。在

他科里,年青人個個有課題,中青年骨幹人人有成果,教授們全部有專著。1998年,周殿元帶領學生完成的"幽門螺桿菌與海爾曼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致病性及診治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