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良輔 | |
---|---|
出生 | 1941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神經外科醫生 |
知名於 | 光華醫學獎、醫學榮譽獎等 |
周良輔,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神經顯微外科治療腦瘤、腦血管病、先天性疾病、脊髓腫瘤、顱底腫瘤[1]。
1998年榮獲「光華醫學獎」,2009年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
神經外科專家教授,博導。1965年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系畢業。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和上海神經外科急救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上海華山神外(集團)研究所所長、WHO神經科學研究和培訓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和上海市衛生局專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上海中華神經外科學會榮譽主任委員、亞太神經外科協會和亞太顱底外科協會執行委員和理事,歐亞和國際神經外科聯合會委員。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
1986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外科任Fellow。美國Mayo Clinic、Lahey Clinic、UCLA和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和大阪醫學院、大阪市醫科大學等訪問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專長神經外科,包括腦和脊髓腫瘤、顱腦損傷、腦血管病、先天性病變等。我國顯微神經外科、顱底外科和微侵襲神經外科主要開拓者之一。近來主要從事微侵襲神經外科如顯微外科、顱底外科、神經導航外科、內鏡外科、以及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和腫瘤幹細胞的研究。獲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醫學論壇報》傑出外科醫生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上海市臨床醫學成果獎、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光華醫學獎、上海市醫學榮譽獎等。被評為國家有貢獻專家(1988)、衛生部全國先進工作者(1994)和全國五一勞動勳章獲得者(1996)。第九、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任國內外多本雜誌編委或副主編。已培養博士生31人,碩士生12人,正在培養博士生2人,碩士生2人[3]。
目錄
職業履歷
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良輔教授的心中,一把小小柳葉刀的分量格外地重。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使執刀45年的周良輔教授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手術逾萬例,致力於神經外科三大疾病--腦血管病、腦腫瘤和腦創傷的開創性研究,把華山神經外科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神經外科中心之一[4]。
腦動脈瘤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認為是"絕症"。周良輔教授採用"動脈瘤直接切除+載瘤動脈端端吻合"和"載瘤動脈孤立+顱內外血管搭橋"兩項血管重建新技術,治療不規則形及巨大動脈瘤獲得成功。
面對成果,周良輔教授卻十分平靜地說:"好醫生關注的永遠都是病人"。[5]
並先後在上海華山醫院普外科、手外科和神經外科任住院醫生、主治醫生,1984年起任該院神經外科主任至今。1986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外科任榮譽研究員。1989年晉升上海醫科大學神經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和神經病研究所副所長。曾訪問美國MayoClinic、LaheyClinic、UCLA和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大阪市醫科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
他主要從事神經外科中的高難度項目與創新技術的開展,如:顱腦顯微外科、顱底外科、神經導航外科、內鏡外科和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等研究和應用,同時也從事分子神經外科的研究工作。在腦血管瘤、顱內和脊髓腫瘤等神經外科多種疾病的診療方面具有很深造詣。
專長和研究方向: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血管病變、先天性病變、外傷等診治;微侵襲外科、導航外科、顯微神經外科等技術研究和應用[6]。
職務信息
1、現任上海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
2、上海華山神經外科(集團)研究所所長
3、復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副所長 等
4、上海市華山神經外科(集團)研究所所長 5、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6、WHO神經研究和培訓中心副主任
7、.上海醫科大學神經病學教研組主任。
8、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9、國際神經外科聯合會委員
10、亞太神經外科協會執行委員
11、2009年當選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院士
12、上海神經外科急救中心主任
13、全國政協委員(九、十屆)
14、復旦大學和上海市衛生局專科學術委員
15、美國NEUROSURGERY, SURGICAL NEUROLOGY雜誌國際編委
16、日本Neurologia Med. Chir國際編委
17、歐洲Neurosurg Re雜誌國際編委
18、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等副主編
19、中華外科、中華顯微外科、中華神經外科、中華創傷外科、上海醫學、腫瘤和顱底與五官科雜誌等編委。
20、1985年美國Minnesota 大學醫院神經外科Fellow、Mayo Clinic,UCLA等訪問教授。
專業專長
神經顯微外科治療腦瘤、腦血管病、先天性疾病、顱底腫瘤、顱腦外傷腦積水、癲癇、放射外科(伽瑪刀)[7]
門診時間:周三上午疑難門診
聯繫方式:華山疑難門診,21病房門診
學術論文
發表論文200餘篇,涉及下列範圍:
腦脊髓血管病變、腫瘤、先天病變的外科治療、顯微神經外科、微創外科中的神經導航、顱底外科、分子神經外科等。
主編神經外科手冊、神經外科手術圖解、現代神經外科學、神經外科鑑別診斷、顱底外科臨床和基礎和神經病學新技術和新理論等。參加編寫顯微外科、現代顯微外科學、沈克非外科學、黃家駟外科學、實用神經病學、現代腫瘤學等。
成就
周良輔教授執刀45年,手術逾萬例,長年致力於神經外科三大疾病--腦血管病、腦腫瘤和腦創傷的開創性研究,採用"動脈瘤直接切除+載瘤動脈端端吻合"(國際率先,1979年)和"載瘤動脈孤立+顱內外血管搭橋"(國內率先,1981年)兩項血管重建新技術,治療不規則形及巨大動脈瘤獲得成功。之後,為解決單一血管搭橋術後出現的腦血供不足問題,周良輔又建立了可根據不同類型難治性動脈瘤而採用不同流量的多種顱內外血管搭橋+吻合新技術。迄今共治療難治性動脈瘤436例。在此基礎上,為提高腦動脈瘤的總體療效,自1999年起周良輔牽頭制定了國內腦動脈瘤診治新規範:通過建立急診綠色通道和超早期綜合治療方法,治療腦動脈瘤3000餘例(急診動脈瘤1200例),使治療窗從發病後30天前移到3天,術後死亡率由10~15%降至3%。該新規範已在全國33家三甲醫院推廣。
周良輔教授獨闢蹊徑,改變傳統的硬腦膜內手術"入路",在國際上率先採用擴大經顱底硬腦膜外手術"入路",使術中腫瘤充分暴露,從而有效避免了顱底血管神經損傷,提高了手術療效。而他獨創的"三明治"法,即"自體脂肪填塞+筋膜覆蓋+帶蒂骨膜"顱底缺損修復術,可不必植骨,便能防止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迄今採用這兩項新技術共治療顱底腫瘤1275例(國內外最大病例數)。針對國內顱腦創傷日趨增多、病死病殘率高的現狀,周良輔教授又牽頭組建了國家級顱腦創傷綜合救治體系,開展了我國迄今規模最大(15000例)、多中心(全國80家醫院)、前瞻性顱腦創傷流行病學研究,並組建了華東地區顱腦外傷救治網絡和數據庫。國際創傷權威雜誌評價這是當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的顱腦創傷流行病學研究。
評價
古人云:"大醫精誠,厚德載物。精者,醫術高明;誠者,醫德高尚。"這便是對周良輔教授最好的詮解。
周良輔教授始終堅毅、執着地追求與探索神經外科醫學領域的高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創業之路,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四十多年的從醫生涯中,周良輔教授始終執着追求、奮發向上、力爭上遊,以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非凡的毅力,創造了一項項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他始終懷着與病人同呼吸、共喜樂的赤誠之心,千方百計救死扶傷,為解除病人的痛苦,為挽救和延長病人的生命而無私奉獻,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蹟。"大醫精誠,厚德載物。精者,醫術高明;誠者,醫德高尚。"這句名醫孫思邈的話,穿越千年歷史長河,在周良輔教授的身上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獲獎情況
2003年腦卒中外科治療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周良輔 羅其中 杜國宏等)獲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
2004年中樞神經系統海綿狀血管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周良輔、毛穎等)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
2007年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母細胞瘤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周良輔、毛穎等)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
視頻
周良輔院士談神經外科的腦計劃
周良輔院士畫漫畫走紅:讓學生們學到更多的東西
參考資料
- ↑ 周良輔:膠質瘤人工智能的現狀與困難東方網,2012年3月31
- ↑ 周良輔:膠質瘤人工智能的現狀與困難搜狐網,2018-04-18
- ↑ [簡訊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膠質瘤中心揭牌 周良輔院士蒞臨指導]搜狐網,2018-9-8
- ↑ 上海科學技術獎公布 周良輔賀林獲"科技功臣獎")東方網,2012年3月31
- ↑ 華山醫院周良輔答腦膠質瘤,煙霧病,華山西院等問題360個人圖書網,2018-04-18
- ↑ 專訪丨周良輔院士:關於ERAS(加速康復外科)在神經外科領域的應用搜狐網,2017-11-20
- ↑ 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華山醫院術中磁共振手術年300台以上 可提高低級別膠質瘤切除程度今日頭條網,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