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咄咄怪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咄咄怪事,漢語成語,拼音是duō duō guài shì,意思是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1] 出自《世說新語·黜免》。

成語出處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解釋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成語辨析

【近義詞】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反義詞】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與「豈非」、「真是」等連用。

示例

宋 楊萬里《明發棲隱寺》詩:「何如今晨天地間,咄咄怪事滿眼前。」

清 沉起鳳《諧鐸·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輩,而能知我高才,可謂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於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1]

《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咄咄子陵 ,不可相助為理邪?」

晉 陸機 《東宮》詩:「冉冉逝將老,咄咄奈老何!」

唐 李益 《北至太原》詩:「咄咄薄遊客,斯言殊不刊。」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咄咄危哉!大事去矣!」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其姊﹞咄咄責妹曰:『何處無婚姻,必欲與我共一壻?』」

《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人們對他的行動咄咄稱奇。」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鳥獸呼音》:「留都呼馬驘驢曰咄咄。」

成語故事

晉朝的時候,有個人名叫殷浩,他從小就用心苦讀,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因而學識十分淵博,善於表達,再加上又喜愛武藝,經常鑽研兵法,所以還精通各種戰爭謀略。

由於他才能出眾,就被當時的皇帝任命為建武大將軍,統率着揚州豫州徐州兗(yǎn)州青州五個州的軍隊。他擔任大將軍期間,率領部隊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殷浩的軍隊打了敗仗,他便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信安這個偏遠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內心裡卻是十分不滿,而且充滿了怨氣。

人們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看到他,他總是要麼在靜坐發呆,要麼就在漫無目的地亂走,還用手在半空中比畫着寫字。大家暗中細細觀察後,才發現他原來一直在比畫着「咄咄怪事」這四個字。

原來殷浩被罷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連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來表現內心的迷惑和憤懣(mèn)。

後來,人們引用「咄咄怪事」來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或者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咄咄,表示驚詫的聲音。 [2]

視頻

中華成語故事動畫片(112)——咄咄怪事

參考資料